第二卷 經略南陽 八十一 出塞(2 / 2)

楊夢龍叫:“他們是沒有,但是官府總該有吧?鄉紳們總該有吧?總得做點什麼,不然大家隻能一塊完蛋的!”

薛思明怒哼一聲:“官府?那幫王八蛋除了搜刮還會什麼!至於鄉紳,他們巴不得老百姓通通餓死,然後搶占田地呢!反正他們囤積有大量糧食,就算三五年不下雨,也餓不死他們!”

這下楊夢龍徹底無語了。

明朝末年,確實是天災十分頻繁,旱災澇災蝗災冰雹輪著來,讓老百姓苦不堪言,但是以現代人的目光來看,那類天災大多是小孩子撒尿,不夠看。比如說所謂的旱災,無非就是雨下得少了,或者一連幾個月不下雨了,可河裏還是有水啊,隻要一台抽水機突突突一通猛抽,莊稼不就給澆了一遍了?地下也有水,往下挖幾口井就是了,換句話說,小冰河時期的自然災害聽著嚇人,其實放到現代,連個屁都不算,要知道美國也一連幾年遇上了大幹旱,可特別是加州,連地下水都抽光了,大家舞照跳妞照泡,雖然用水緊張頗有怨言,但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不會被餓死!跟加州大旱一比,小冰河還不夠看的,然而,它卻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為什麼?楊夢龍想不明白。

其實,明代那些自然災害跟現代的相比根本就是兩回事,但是古代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夠跟現代比,同樣也是兩回事。首先是種子,古代農民播下的大多都是自己留的種子,這一代代下來,早就退化了,既不抗旱又不抗澇,產量還低得嚇人。其次是水利工程,現代水利工程發達,用水泥修成的水渠差不多普及到村了,天旱了就用抽水機把河裏的水抽上來,一樣能夠灌溉,可是古代不行,古代沒有這樣的技術,幾個月不下雨,河水水位下降,沒法引水出渠,農民就該餓肚子了;最後,朝廷財政崩潰,官吏不作為。自朱棣之後,明朝的賦稅就在穩步下降,連皇帝都覺得手頭頗為緊蹙,萬曆還好一點,首先有張居正給他留下一大筆錢糧盈餘,他本人又是個要錢不要臉的角色,對賦稅盯得很緊,還拿得出錢糧來賑災,朱由校也馬馬虎虎,重用閹黨,閹黨同樣對賦稅盯得很緊,自己吃得滿嘴流油之餘不忘給皇帝叼塊肉回去,可是到崇禎朝就完蛋了。這娃信了東林黨那套,商稅茶稅鹽稅礦稅通通都放鬆了,不派人去監督了,以示對東林黨的正人君子們的充份信任,那稅你們看著辦吧,愛交就交,不交就算了。結果可想而知:江南一年交上去的鹽稅才區區幾十兩銀子!鹽稅和茶稅曆來是每一個王朝的重要收入來源,鹽商和茶商都不交稅了,這錢從哪來?還得老百姓掏。這下玩笑就開大了,商賈富得流油,農民一年到頭累死累活,就算自己不吃不喝,土地的產出還不夠納稅!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畝田產小麥兩石,一個成年人一年需要四百斤小麥才能吃上飽飯,那麼,他得種兩畝小麥才行;而朝廷每畝收一石的賦稅,那他得種上四畝小麥了;如果官吏再給他加點料,多收五鬥————這簡直就是慣例了,那他得種多少地才能吃飽飯?八畝!如果他有老婆有孩子要養,一個婆娘幾個娃娃加起來,要吃的隻會比他更多,不會比他少了,不種上二十來畝地肯定是吃不飽的,可以想象在沒有耕牛沒有足夠的金屬農具的情況下要種這麼多地,是何等的辛苦。注意,這僅僅是吃飽飯!一個人除了吃飯之外,要花錢的地方還有很多,油鹽醬醋柴茶米,樣樣都是要錢的,買幾套衣服一條被子兩把鋤頭這類必須品也是要錢的,錢從哪來?隻能從土地產出裏出了,換句話說,想要達到溫飽水平,不種個三十畝地是不可能的。更要命的是,不是每年都能每畝收獲兩石小麥的,一畝隻能收上一石多一點甚至幾鬥的年景並不罕見,碰到這種年頭,他得種上多少地才能吃上飽飯?答案是種再多的地都吃不上飽飯了,因為這點收成還不夠交租!明末的小冰河期隻是變冷了,降雨量減少了,並沒有“赤地千裏江河斷流”那麼嚴重,卻輕鬆的將明朝逼向滅亡,這裏頭,人禍更甚於天災,朝廷的苛捐雜稅,地方官吏縉紳的貪婪,流寇亂軍的燒殺虜掠,遠比小冰河期的自然災害要可怕得多!

這些楊夢龍一時半刻都還想不透,他還太年輕,閱曆太淺,等到他想透這些的時候,已經是幾年之後的事情了。

車隊就這樣在饑民們綠油油的目光中繼續前行,一路上有不少草寇和流民試圖攔路搶劫,馬上就被舞陽衛那一百多名士兵用橫刀教他們做人了,一通猛砍直砍得他們哭爹喊娘,毛都沒搶到一根,反倒是自家那點家當讓舞陽衛搶清光了。也有不少流民青壯壯著膽子跑過來,要謀一份差事,挑行李趕車喂馬,讓他們幹什麼都可以,他們不要錢,隻求能吃上一頓飽飯。程驥以低得令人發笑的待遇雇下了不少民夫,讓他們幫忙轉運糧食,一天隻管兩頓飯,就這樣還有人搶著幹。楊夢龍暗歎,這年頭,人力真的一點都不值錢啊,放到現代要是能找到這麼廉價的勞動力,企業老板的嘴都該笑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