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陀反抗軍氣勢如虹,趙軍官兵們招架不住,保護著李牧之、沈聰,連連後退,落荒而逃。
長平前線,趙懷畏率領二十萬趙軍去秦軍鏖戰。自從開戰以來,秦趙雙方不停地把軍隊調往長平,趙軍調集了二十萬大軍,秦軍也有十五萬之眾。
雙方總兵力加在一起有三十五萬,這可是大周王朝有史以來,參戰兵力最多的一次戰爭。
趙國剛剛遭受災荒,二十萬軍隊駐紮在長平,每天人吃馬喂,消耗的糧餉是天文數字,後勤補給有些吃不消了。
趙慶泰不停地發聖旨,催促趙懷畏趕快和秦軍決戰。
趙懷畏雖然年輕,但是,他自幼從軍,軍事經驗非常豐富,他知道以趙軍現在的狀態,與秦軍決戰的話,凶多吉少。
趙懷畏想著李牧之找到血神劍,用血神劍來對付秦軍,沒想到,李牧之搞砸了,利用血神劍改變戰局的計劃泡湯了。
看著書案上那厚厚一摞子聖旨,趙懷畏愁眉不展,這些聖旨都是趙慶泰催促趙懷畏決戰的。
趙懷畏心想,趙國想要戰勝秦國,得三分軍事,七分政治。趙懷畏給趙慶泰上書,希望趙慶泰聯絡齊楚兩國,共同對付秦國。
趙慶泰聽從了趙懷畏的建議,派出使者出使齊楚兩國。
趙國缺少軍糧,趕赴齊國的使者向齊王請求,希望齊國能為趙國提供軍糧。使者告訴齊王,趙國在東邊替齊國抵擋秦國,趙國勝了,齊國繼續享受太平安寧,趙國敗了,秦軍的兵鋒就會指向齊國。
齊王田政豐對趙國使者很是客氣,告訴趙國使者,他會認真考慮的。
田政豐把趙國使者安排到驛館居住,然後召集群臣商議。田政豐是個沒有主意的人,遇到大事,他先想著和群臣商議,商議不出結果,再找母後商議,他一個人是什麼主意也拿不出來。
群臣和太後的意見是一致的,不要援助趙國。第一,當初五國攻齊的時候,除了燕國,最賣力的就是趙國,趙國和齊國有仇。
第二,趙國是虎狼之國,官兵都是沒有人性的殺戮機器,如果趙國擊敗了秦國,變得強大起來,趙國這頭虎狼就會轉身來咬齊國。
第三,齊國與秦國相距遙遠,秦國一直奉行遠交近攻的政策,和齊國關係很好,齊國不宜破壞這份友誼。
第四,趙國凶悍,即使在長平戰敗,估計一時半會兒也不會被秦國滅掉。齊國更喜歡和一個弱趙做鄰居,而不是和一個強趙做鄰居。
齊王田政豐告訴趙國使者,齊國國庫裏的糧食也不多,趙國需要糧食,齊國得籌措一段時間,請趙國耐心等待。
聽了田政豐這話,趙國使者的心就涼了半截,知道田政豐這是在敷衍。
出使齊國的使者受挫,出使楚國的使者借道齊國,來到楚國,見到了楚王。趙國使者告訴楚王,現在秦軍主力都被趙軍吸引到了長平,國內兵力空虛,如果這時候楚國發兵攻秦,必將大獲全勝。
楚王是個貪婪的人,當初秦國搶在楚國之前吞並了巴蜀,楚王一直耿耿於懷。
楚王聽取了趙國使者的建議,決定發兵攻秦。但是,楚王是個膽小之人,他不敢一下子派出重兵,害怕偷雞不成蝕把米。他派出小股部隊前去試探,結果,秦軍早有準備,打了幾個伏擊戰,打得楚軍丟盔棄甲,逃回了楚國。
楚軍敗退之後,秦國立刻派出了使者,牛氣哄哄地見了楚王,告訴楚王,趙軍的二十萬軍隊在長平已經被圍困了,成了甕中之鱉,秦軍消滅趙軍指日可待。如果楚王執迷不悟,秦軍消滅趙軍之後,立刻就會南下,把楚國國都郢都夷為平地。
秦國使者的態度很蠻橫,楚國大臣們怒不可遏,楚王則是膽戰心驚,他是真的怕秦國。
楚王告訴秦國使者,楚軍入侵秦國他毫不知情,是下麵的軍官為了邀功,擅自行動,他一定會嚴懲這些軍官,修補楚秦兩國的友誼。
楚國大臣們很看不慣楚王這副低三下四的樣子,等秦國使者退下去之後,大臣們都向楚王進言,說秦國這是虛張聲勢,楚秦邊境上並沒有多少秦軍,楚軍隻是一時大意才受挫,重新集結兵力,大軍壓境,一定會勢如破竹,把秦國南部的大片土地奪占過來。
楚國大臣們說得慷慨激昂,熱血沸騰,楚王卻是一直搖頭,“不行不行不行,寡人主意已定,坐山觀虎鬥,由著秦趙兩國打去,咱們楚國就關起門來,安安穩穩地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