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不向趙國提供糧食,楚國也不出兵策應趙國,有的趙國大臣向趙慶泰提議,派人出使燕國、匈奴,請他們助戰。
趙慶泰歎了一口氣,沒有聽從這個建議。趙慶泰覺得齊楚兩國是和趙國不差上下的大國,而燕國是個蠻荒小國,匈奴則是草原“野人”,如果趙國向燕國、匈奴求援,太傷趙國的麵子了。
還有就是,即使燕國、匈奴幫助趙國,而它們的實力也幫不上什麼大忙,還會惹得天下人恥笑趙國。
趙慶泰又給趙懷畏發了一道聖旨,告訴趙懷畏,外國不會援助趙國,趙國國庫的糧食隻能再供應一個月,一個月之後,長平前線的軍糧供應就要斷掉。
趙慶泰的言外之意是告訴趙懷畏,要他在一個月之內與秦軍決戰。
趙懷畏看著趙慶泰的聖旨,呆呆地坐著,一夜未眠,一言不發。
長平這一戰關係到趙國的國運,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趙軍勝算不大,所以趙慶泰撤了廉篤的主將之位,沒人敢接。
趙懷畏年輕氣盛,憑著一股熱血,接下了這份重擔,現在,趙懷畏有些後悔了。
這一仗要是敗了,不僅趙懷畏身敗名裂,就連他父親和他整個家族的名聲都要受到影響,他將會受到千夫所指,甚至是永遠地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想著想著,趙懷畏又攥著拳頭,重重地捶了一下桌子,自己從小受到忠君愛國的教育,如今國家有難,自己不挺身而出,難道要像那些所謂清流一樣,躲到家裏,摟著美女,喝著美酒,打嘴炮嗎?
趙懷畏歎了一口氣,心想,沽名釣譽非我願,榮華富貴非我想,不管別人說什麼做什麼,我隻要問心無愧就好。
為了國家,為了王上,我趙懷畏願舍了這一身臭皮囊,灑盡這一腔血!
趙軍受煎熬,秦軍的日子也不好過,黃景升在營地裏巡視,發現士兵們大多麵有菜色、垂頭喪氣,士氣很是低落。
部將黃錦春在旁邊說道:“大將軍,咱們的糧食供給不足,弟兄們每天隻能喝兩頓稀粥,再這麼捱下去,弟兄們怕是扛不住。”
黃景升停下腳步,看了看黃錦春。
黃錦春猶豫著,說道:“大將軍,不如咱們接受趙國的談判請求,議和退兵吧。”
秦軍與趙軍在長平膠著不下,雙方都很難受,趙慶泰首先服軟,派出了使者去鹹陽,向贏彥良提出和談的請求,趙國願意把上黨地區割讓給秦國。
黃景升得知趙國要和談,立刻給贏彥良寫了一封奏折,告訴贏彥良,千萬不要和趙國談判,他要畢其功於一役,在長平擊潰趙軍,一舉滅掉趙國。
黃景升不僅有卓越的軍事才能,還有鋼鐵一般的意誌,他堅決不肯退讓,要和趙軍決戰到底。
秦軍在前線作戰,遠離本土,糧草補給很困難。贏彥良想著從魏韓兩地征糧,但是,魏韓兩地飽經戰亂,老百姓的口糧堪堪夠用。本來魏韓兩地就剛剛被秦軍征服,人心不穩,如果再大量征糧,恐怕要激起民變。
魏韓兩地不能征糧,長平前線秦軍的軍糧隻能由秦國本土關中地區運來,關中地區距離長平前線路途遙遠,運輸軍糧費時費力,損耗還很大。
有時候,往前線運去一斤糧食,得在路上損耗半斤。
關中地區的百姓負責交糧、運糧,他們雖然是老秦人,但是,如此折騰也是怨聲載道。
贏彥良看到了趙慶泰的求和信,想要與趙國議和,但是,黃景升苦苦請求贏彥良,不要與趙國議和,他向贏彥良保證,自己肯定能在三五個月之內擊敗趙軍。
秦國到底該不該和趙國議和,這件事在秦國朝堂上引起了極大的爭論。大部分大臣都覺得戰爭快要把秦國拖垮了,秦國應該和趙國議和,休養生息,等以後兵強馬壯了再討伐趙國。
黃景升給贏彥良的奏折裏說,秦軍難熬,趙軍也不好過,現在正是擊潰趙軍的大好機會,如果就此罷兵,等趙國緩過一口氣來,再想擊敗這虎狼一般的趙國就難上加難了。
贏彥良猶豫了好幾天,終於拍板決定,拒絕與趙軍議和,全力支持黃景升在長平與趙軍決戰。
丞相張儀是主和派,他勸說贏彥良,秦國想要征服天下不能單純地使用武力,要政治、軍事雙管齊下,有時候政治的作用還要大於軍事的作用。
張儀分析,現在秦趙兩國僵持不下,趙國是虎狼之國,很難把他打倒,這長平就像是一片沼澤,秦國現在陷進去了,如果不及早脫身,隻會越陷越深。到時候秦趙兩敗俱傷,齊楚兩國可就要漁翁得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