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秦本紀 第1920章 龐涓崛起(2 / 2)

吳玘還蒙在鼓裏,隻聽渡口方向喊殺聲響成一片,不時閃起耀眼的火光。吳玘不明所以,以為秦軍要奪占渡口,便下令打開城門,率軍救援渡口。

吳玘率軍拚了性命,擊退了秦軍,抬頭一看,立刻傻眼了,龐涓帶著魏軍過河了,連一隻船都沒給吳玘留下。

吳玘意識到自己被龐涓算計了,心裏琢磨著,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走。

吳玘為人狂傲,在魏國朝堂上樹敵很多,如今自己丟了河西,成了魏國的大罪人,那些政敵肯定要落井下石,自己再回大梁肯定是凶多吉少。

思慮再三,吳玘舍棄了軍隊,一個人化裝成平民,逃跑了,往南跑,投奔楚國去了。

吳玘逃跑了,那些困在河西的魏軍沒了主心骨,紛紛打開城門投降。

在這場戰役中,魏國丟了河西之地,全國上下都籠罩在一股鬱悶的氛圍中,隻有一個人是個例外,非常高興,這個人就是龐涓。

龐涓率領五千魏武卒,有條不紊地撤回了魏國,受到了群臣的一致稱讚。群臣之所以稱讚龐涓,一半是因為龐涓確實有些本事,一半是因為他們都收了龐涓的禮金。

吳玘畏罪潛逃,魏亮之便下旨,剝奪吳玘的一切頭銜,任命龐涓為大司馬,把魏武卒交給了龐涓統領。

當初,吳玘訓練了兩萬人的魏武卒,現在隻剩下五千人了,龐涓從魏軍士兵當中挑選驍勇善戰的,讓他們補足魏武卒的人數。魏武卒又恢複到了兩萬人的編製,雖然實力不如以前,但是,在龐涓的訓導下,還是有一定戰鬥力的。

龐涓率領魏武卒對齊國、楚國、韓國、趙國打了幾場規模不算太大的小仗,都取得了勝利。於是,魏國君臣都忘記了吳玘,把龐涓看作是魏國的戰神,一直被吳玘打壓的龐涓終於昂起頭來,一飛衝天。

石正峰收複河西之地後,並沒有從河西退軍,魏軍不甘心丟失河西,不停地渡河,進行小規模地騷擾。石正峰也派出秦軍士兵化裝成平民,到東岸的魏國搞破壞,燒毀魏國的糧倉,暗殺魏國的官員。

秦國與魏國殺來殺去,誰也不肯率先罷手,雙方都在邊境一帶駐紮了大量的軍隊。

有一天,石正峰突然收到了一封信,信的署名是“魏大司馬龐涓”。石正峰打開書信一看,龐涓邀請石正峰渡河議和,魏國想和秦國簽訂和平條約。

這時,西北的羌族部落侵擾秦國,石正峰想盡快把河西之地的秦軍調到西北去,龐涓的和談要求,正合石正峰心意。

部將們勸說石正峰,不能渡河去魏國,這和談是假的,是龐涓設下的陷阱。石正峰派人調查一番,得知龐涓要攻擊韓國,他要與秦國和談,應該是出自真心。

石正峰說道:“如果龐涓是真的要和談,我不去,那就錯失了這個和平的大好機會。”

鮑盡忠說道:“如果龐涓是假的要和談,正峰你去了魏國,豈不是自投羅網?”

石正峰說道:“龐涓好歹也是一代名將,他要是利用和談算計我,傳出去,他的名聲也就毀了。”

夏侯洪逸說道:“龐涓和吳玘是一路人,他們會在乎什麼名聲嗎?”

石正峰說道:“我覺得龐涓不至於那麼卑鄙,現在咱們急需抽調兵力去西北,無論如何,我要去魏國見一見龐涓。”

大牛在旁邊說道:“龐涓要是真心實意和談,叫他渡河來我們秦國也是一樣的嘛。”

石正峰說道:“既然是和談,有一方必須要表示出足夠的誠意。和談的提議是龐涓提出來的,再讓龐涓到我們秦國來,顯得我們不厚道。”

石正峰執意要去魏國與龐涓和談,臨行前,石正峰接到了從鹹陽傳來的一封家書。這家書是七彩寫給石正峰的,七彩告訴石正峰,海倫已經跟著管家走了,回泰西,海倫泣不成聲,舍不得離開石正峰、離開七彩、媚娘這些好朋友。

海倫的父親特裏斯坦老爺派了大管家來接海倫,大管家見識到了華夏的繁華神奇之後,很是驚訝,想要把華夏的絲綢、茶葉、瓷器運到泰西去販賣,泰西和華夏之間形成了一條商路,石正峰給這條商路取了一個名字,叫“絲綢之路”。

因為絲綢之路的興旺,秦國的經濟迅速騰飛,由野蠻貧窮的國家,一躍成為了文明富庶的國家。

當商人們跋涉在絲綢之路上的時候,石正峰乘坐小船,渡過黃河,去東岸與龐涓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