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節 登陸台灣(3 / 3)

這一幕,也被記著忠實的用相機記錄了下來。

無數台灣人感恩戴德,過去他們一直生怕因為與日本人的合作,而遭到祖國大陸的唾棄。

許多台灣人幫助日軍進行了抵抗,國防軍一律予以擊斃,兩種對待涇渭分明。

台灣這幾年也亂的很,大亂之後必有大治,但是這大治之前,必要的鐵血還是要的。

十萬國防軍如同摧枯拉朽一般,席卷台灣大地,日軍根本就沒有辦法進行有效的抵抗,節節敗退,收複台灣已經在望。

旅順要塞依然沒有取得大的突破,這使得台灣戰場戰機斐然的情形下,吳祿貞有些臉上掛不住。

自己親自督戰,卻還沒有將203高地啃下來,實在是丟不起那個臉。

想象國防軍在台灣縱橫捭闔任意馳騁的情景,他不禁有些急切起來,如果旅順遲遲不能打開局麵,那麼顯然隻能提前發動入朝作戰。

兩年前就劃分出去的遠東軍區這次依然在他的指揮之下,軍區司令張紹曾下了死命令,務必要堵住朝鮮日軍進入東北,破滅日軍牽製國防軍兵力來緩解旅順要塞壓力的希望。

之所以沒有與旅順戰役一同發動入朝作戰,是因為朝鮮戰場涉及到複雜的政治因素,國內目前有兩種態度,一種是直接將朝鮮設為省,一種是讓朝鮮成為獨立的共和國。

總之,這次恢複朝鮮是勢在必然,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對朝鮮的態度。

事實上,許多國人都傾向於在朝鮮設省,畢竟從兩國的曆史淵源與文化,甚至是人種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於亞洲東部的如啄一般的半島就是朝鮮半島。從地緣上來說,朝鮮半島對於任何一個想控製東亞的國家來說都是十分重要,中國與鮮半島山水相連,唇齒相依,自遠古以來,居住在大陸和半島的先民就有許多來往和聯係。

古代中國與古代朝鮮之間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的交往已有三千多年。

朝鮮人種血統中漢族血統成分較重,雖然有些不知廉恥的高麗棒子否認這一點,但是朝鮮人大部分還是對日益強盛的中國還是心存向往的。

那一小撮反對中國入朝的,隻不過是當年沒有漢族血統的劣等種族。

朝鮮最早的國家,就是三千多年前的商朝的一個貴族箕子,不願意當西周的臣子,於是率領500商朝人,逃到朝鮮去,建立了朝鮮半島上第一個國家。

這是曆史上無法回避的一點,朝鮮從那時起,就是中國的一部分。

至箕子的兒子當政時候,向周朝稱臣納貢。從那個時候其,朝鮮是中國的屬國。

在隨後的3000多年的曆史時期裏,出現在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均做過中國的屬國,也曾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設立郡縣。

也正是從那時起,曆代中原政權都對這個千年屬國承擔著母國的責任,唐朝時便幫助朝鮮擊敗了日本的入侵,九百餘年後當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其野心空前膨脹,試圖圖謀大陸,飲馬黃河為達到侵入大明的野心,矛頭直指鄰國朝鮮,試圖把朝鮮的三千裏富饒江山變為日本的一個行省,使之成為日本向亞洲大陸擴張的橋頭堡。

在朝鮮舉國上下在陸地上潰散而逃、臨滅國之危時再一次身母國大明派出使節求援,患病而二十年未曾出朝的萬曆皇帝卻在這個時候站了出來,一錘定音:宜速救援。

整個戰爭從萬曆二十年始至萬曆二十六年結束,曆時七年,明朝動用了以遼東鎮為主力的精銳部隊過七年的奮戰,終於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無數婊子養的高麗棒子忘記了當初祖國母親對他們的無私看顧,實在是被狗吃了良心,這次國防軍入朝作戰,務必要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

東北軍區與遠東軍區聯手作戰,投放三十五個師的兵力於朝鮮,將來更是要籌建朝鮮軍區。

李秉衡的設想是從中國的國土開始,設高句麗省、樂浪省、帶方省以及三韓省四個省份,徹底的將朝鮮變為中國的國土。

早在漢朝時,樂浪郡與帶方郡就囊括了大半個朝鮮,沒有道理越活越縮回去的道理。

後世中國就是對高麗棒子們太過的放縱與優容了,導致這幫狗雜種昧了良心,徹底的忘恩負義。

朝鮮是日本實現大陸擴張政策的突破口和跳板,拿下朝鮮後,未來與日本如果爆發戰爭,首先戰場便會在朝鮮。

如同山縣有朋在國會有關“利益”的演講中所說,朝鮮就是日本的利益線是日本策劃已經的世界擴張政策的第一階段目標,此決策一旦被確定為國策,便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而且隻能主動出擊爭取全麵勝利。

滿清政府當年“英之於緬之於越,倭之於琉。皆自彼發難中國多事之秋,興滅繼絕力有不逮”,在幾十年內中國千年家底悉數賠盡,藩屬國以次淪亡,天朝顏麵盡失。

考慮到大中華體係的建立,朝鮮有一個示範作用,所以這次入朝作戰也成為了重中之重。(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