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對法國宣戰後,南華在德屬殖民地的人員便都發給了槍支,並且武裝了大批的土著,聲稱要保障自身的權益。
早就有過德國意圖將非洲殖民地交給南華代管的風聲,但是協約國卻並不理睬。
早在8月6日,法軍從達荷美西侵攻陷小波波,8月8日,布萊恩特中校率英軍攻入多哥南部。
南華的勢力並沒有深入到這些地方,無可奈何,不過華裔農場主與工礦主卻武裝了土著軍隊,意圖保護卡米納。
當時,卡米納有德國在非洲最大的無線電台,它可直接與柏林和其他德屬非洲殖民地聯係,可通過海底電纜與南美聯係,可與行駛在南大西洋上的商船和戰艦保持正常聯係。
為此,8月18日英法組成聯軍,意圖攻擊卡米納,華裔武裝人員與土著軍隊沒有等他們部署完畢,就像他們發起了進攻,猝不及防的英法聯軍損失慘重。
為此,協約國向南華提出了抗議,要求撤回在德屬殖民地的華僑華人,否則,在進攻這些地方時,將會不再顧忌華人的損失。
協約國連續幾日向南華提出了嚴正交涉,要求作出解釋,否則,將會視為對協約國的敵對行為。
這是協約國與南華的首次交惡,為此,李秉衡才下令與協約國關於毒氣等化工技術的談判關閉,這是第二次交惡。
有了這些前因後果,才有了這次格雷所說的德屬殖民地很有可能導致南華加入到同盟國作戰。
其實德皇威廉二世並不想將德屬殖民地交給南華,不到萬不得已,他還不打算這麼做。
8月23日,德國政府與美國駐德大使接觸,要求美國勸阻協約國不要將戰爭擴至非洲殖民地,遭到美國和協約國的斷然拒絕。
德國人提出在非洲人麵前不交戰是根據其在非洲的弱小實力作出的決定,是出於全球爭霸戰略的考慮。
他們認為,大戰和列強在非洲爭奪的結果都將取決於歐洲戰場的勝負。
在非洲占絕對優勢的英法也從全球戰略著眼,既要奪取其殖民地,又要切斷其海上貿易。他們認為,在非洲殖民地擊敗德國將對全局勝利具有重要作用。
威廉二世認為在非洲交戰,會使得黑人看到白人世界的矛盾與戰爭,近距離的感受白人的大量死傷,會產生逆反心理,對殖民地的安全不利。
其實這是對的,英法早晚會認識到他們得不償失。
法國甚至計劃在非洲征召百萬黑人軍隊,英國也在非洲強製非洲人入伍,他們可不想放棄非洲,甚至還貪圖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
德國跟英法不一樣,在得到這些來之不易的土地之後,便認真地經營著,德國人對待事業一絲不苟的精神在這裏得到了回報,德國在這裏的經濟基礎絲毫不亞於協約國。
可惜這些殖民地深處協約國非洲殖民地的包圍之中,人口也少,並不能抵抗協約國的入侵。
即便德國在這些殖民地部署了八千多人的德國陸軍以及一萬多人的土著軍隊,但是這些常備軍經不起消耗。
在獲知英國已經武裝了十萬人的印度殖民軍團,正在向非洲進發之後,德國不得不考慮下策。
將這些殖民地交到南華手中其實也不是壞事,南華保留德國人的資產,德國依然可以從這些殖民地得到想要的一切,包括人口。
南華許諾幫助德國訓練土著軍事人員,將來這些土著可以以誌願軍的名義赴歐作戰,幫助德國陸軍。
正是因為德國的認真經營,沒有像英法一樣直接是赤裸裸的剝削與搜掠,使得德國征召土著軍隊不用像英法那樣采取強製措施,或者說過分激烈的手段。
大批對德國心生感激,以及希望德國取得勝利的土著自願的加入軍隊,南華在這些殖民地的辦事機構也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來鼓勵這些土著參軍,為德國而戰。
德國沒有因為這些殖民地而分散精力,這還應該感謝南華,雖然戰爭時期,南華可以從這些殖民地得到不少利益,但是,南華有在戰後交還這些殖民地的承諾,所以,德國認為南華是可信的。
南華對這些殖民地采取了更為溫和的措施,大量的使用土著來管理殖民地,相信這些土著隻要看到南華同樣能為他們帶來利益,會接受南華的新式殖民統治,而且黃皮膚的華人更容易得到他們的信賴。
李秉衡根據後世的民族獨立運動,以及後世的新殖民政策,調整了對這些殖民地的控製方法。
南華的產業升級與更新換代是依靠中國來轉接的,而將來中國要實行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勢必要依靠海外殖民地。
這樣一來,不僅能夠繼續統治這些土地,而且還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這些土地,發展本國經濟。
南華外交部正式就德屬殖民地的歸屬發表聲明,南華從德國手中購得這些土地,任何對這些土地的攻擊都將視為對南華本土的攻擊。
雖然南華沒有宣布對這些土地的主權,但是卻使用了一個新名詞,友情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