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怔了片刻,嘴角方揚起一抹諷刺的冷笑,將手中帛書往案上一扔,“一年之內,天下就出了三個王,看來咱們的大漢朝真是氣數已盡,無可救藥了啊。”
三個王?
階下眾人對視一眼,皆是不解孫策話中深意,忙是將那道帛書撿起,眾人一起圍觀。
情報來自於遙遠的關中,內容很簡單:
曹操稱王。
大堂中,頓時陷入一片嘩然,這些江東豪傑們,無不震驚。
當年漢高祖有遺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自那以後,異姓封王就成了謀朝篡位的代名詞。
卻不想,一夜之間,除了挾持天子的陶商之外,劉備和曹操也接連稱王,天下間突然間冒出了三個王,其中兩個竟然都是異姓王。
望著熱議的眾屬下,孫策一手撫玩著下巴,一手指尖有節奏的敲擊著案幾,明朗如星的眼眸中,湧動著複雜的神色,仿佛他心中在權衡著什麼。
看到孫策這副表情,周瑜若有所思,突然間拱手道:“伯符,陶劉曹三賊皆已稱王,伯符還在等什麼,幹脆也自立為吳王吧。”
此言一出,大堂中頓時一片嘩然。
孫策眼中卻閃過一絲異色,不禁看了周瑜一眼,那眼神仿佛是欣慰於周瑜體會自己的心事。
“主公,公瑾的提議萬萬不可啊。”深受震動的張昭,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兩漢以來,凡稱王者,皆為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主公若不得天子詔令,擅自稱王,豈非受人以柄,成為眾矢之的,到時我江東危矣。”
孫策眉頭暗暗一凝,顯然是不滿於張昭的反對,卻又不好親自出口反駁,便又看向了周瑜。
周瑜則幹咳幾聲,思緒飛轉,胸中籌措言辭,想著怎麼反駁回張昭。
正當這時,群僚之中,一人昂首出列,高聲道:“張子布之論,實乃迂腐之論也,以主公之神武雄略,稱王有何不可。”
眾人皆是一震,目光不約而同的轉向那高論之人,看到的是一個身材短小,臉色黝黑,相貌幾乎可以用醜陋來評論的文士。
“龐士元,我的話怎麼就成了迂腐之論了?”張昭瞪著那人,不悅的質問道。
那文士卻不睬張昭,隻向著孫策一拱手,“主公,龐統有幾句大實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鳳雛先生既有高見,自然是但說無妨。”孫策卻眼中閃過喜色,欣然一拂手。
龐統便清了清嗓子,大聲道:“天下太平之時稱王,自然是亂臣賊子,自取滅亡,然眼下天下大亂,天子權威喪盡,漢朝氣數已盡,便如那東周末年,諸侯並起,早晚有一天,會有一位最強的諸侯,掃滅群雄,改朝換代,此乃大勢所趨,無可逆轉。”
龐統一席話,聽的張昭是臉色發白,竟有幾分慚愧,好似聽到了什麼不該聽的話。
漢室衰落,乃是大家心知肚明之事,大多數人卻不願背上了亂臣賊子名聲,誰都不敢親口說出來。
江東眾豪傑中,龐統是第一個敢直言漢朝必滅之人。
“龐士元,你……你……”
張昭一時震驚到不知該說些什麼,孫策卻微微點頭,欣賞龐統的直白,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龐統抬手向北麵一指,繼續道:“劉備和曹操緊跟著陶商之後稱王,無非是不想在名頭上被陶商壓倒,主公若不跟著稱王,如何有足夠的名份,來統禦我江東豪傑與諸雄爭鋒,所以統以為,主公想爭雄天下,就非要稱王不可。”
“士元言之有理,伯符,你必須要稱王。”周瑜緊跟著附合。
他二人一牽這個頭,韓當、程普和黃蓋等老將,周泰、董襲等年輕將領,也紛紛慷慨激昂,請求孫策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