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笙華製藥廠(1 / 2)

袁海鵬一直充當著藥廠老板的角色,杜月笙老老實實的告訴過他,自己要是親自上陣,難免會引起某些人的注意。所以這笙華製藥,還是要走三鑫碼頭的老路子。三鑫碼頭初期,是袁珊寶做著大老板。而笙華製藥,理所當然的是袁海鵬做老板。

劉海生活著的時候,一直都在教導他實實在在做生意,一錘子買賣要不得。可他自從跟了杜月笙,這買賣做的都跟走鋼絲一樣。他覺得,杜月笙跟劉海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類型。甚至,他們是兩個極端。可為什麼劉海生這麼喜歡杜月笙?袁海鵬猜不透。

今天的他特意捯飭了一番,打扮的油光水滑。不為別的,就為《新民報》的記者要來采訪采訪他和這個笙華製藥廠。上海灘報館林立,各種各樣的報紙數不勝數。在這眾多報紙裏麵,新民報是一個另類。按照今天的話來講,這是一個最主流的報紙。

新民報由中央通訊社的三位資深編輯發起創辦,這報紙緊跟中央,頭版都是最高指令。如此沉悶的報紙,自然不會有多少人訂閱。可人家不怕,人家是國民黨的宣傳窗口,有財政撥款維持著呢。印出的報紙,也是贈的多,賣的少。就靠著這樣一種畸形的模式,新民報成了上海灘第一大報。

老百姓不愛看這種報紙,可大人老爺們卻將這報紙奉為經典。上海灘的大佬們,早已經學會了從官樣文章裏麵讀出政治動向。他們是嗅覺敏銳的社會生物,從這報紙上麵翻找著自己的食物和機會。

基於這個原因,杜月笙對這新民報十分重視。而且跟他花錢打廣告不一樣,人家這次是實實在在的新聞采訪。要是弄好了,對他的幫助可不是一星半點。

袁海鵬滿麵春風的接待了新民報的記者,陪在他身邊的是陳君容。袁海鵬這些日子跟著杜月笙,頗見過一些大場麵。他再不是那個在鴻源盛站櫃台賣水果的小夥計,應付一個記者還是綽綽有餘。再加上陳君容幫襯,那就萬無一失了。

“歡迎歡迎--”,袁海鵬說著客套話,將記者和攝影師帶進了藥廠。藥廠的門楣就吸引了記者,那攝影師哢嚓一聲照下一張照片,留做備用。

院子裏麵花草整齊,方磚墁地,很有庭院幽幽的氣氛。一股又一股的藥香和蜂蜜香味飄到幾人的鼻子裏,更顯專業。誰能想到,這裏當初是何等的邋遢?

“兩位受累,換身衣服吧。咱們是做藥的,衛生最重要。”,陳君容一臉微笑的給記者和攝影師提醒。那記者頓時高興起來:“對對,就是這樣,這才對得起消費者。”

四個人同意換上了一身白大褂,鞋套,帽子,甚至還有口罩。上上下下的穿戴整齊之後,全副武裝的四人這才步入製藥車間。

剛一進門,記者和攝影師就懵了。眼前沒有他們想象的粉碎機,攪拌機,等等一切高科技的玩意兒。這裏麵,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七口鋥亮的黃銅大鍋。

葉河顛兒顛兒的跑了過來,他既是車間主任又是第一磚家,哦不,是專家:“我們這裏嚴格按照古法製作,一切都講究原汁原味,正宗地道。哈,這種尺寸的黃銅大鍋不好淘換呀,我們是專門定做的。其實不光是大鍋,這裏隻要用到的器物,除了竹木質的就是黃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