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國國王劉非,是劉徹的親哥哥,是個禽獸不如的家夥,這哥們的所作所為後邊還要重點關注,董仲舒對此心知肚明,但是做臣子的就應該為君分憂,哪裏有困難就到哪裏去,既來之則安之,做了國相的董仲舒發揮專業特長,做起了劉非的心理教師,天天用禮義廉恥教導劉非,雖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但是對於約束劉非胡作非為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劉非人品雖差,對董仲舒還是十分尊重的。
但是沒過幾年,董仲舒的黴運就來了,因為一點小事被免去國相,貶為中大夫,曆史沒有記載董仲舒犯了什麼錯誤,估計就是小事,當時的人法律意識比較單薄,診治鬥爭又比較猛烈,犯錯誤也不是什麼大事,在董仲舒看來:中大夫也行,隻要有口飯吃,不嫌棄官小。
但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建元六年,遼東的高祖廟和長陵的高園殿遭了火災,要說這兩個地方相距遙遠,縱然是失火也沒有什麼聯係,頂多是管理人員工作不力,消防安全沒有到位,針對相關問題進行整改就可以了。
但在當時,不能這麼想,你想啊,兩個特殊的地方同一年失火,天下怎麼會有這麼巧合的事情,這一定是上天的旨意,一定有什麼不對的地方。
而中大夫董仲舒,趁機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文章,從天人合一的角度推測失火的原因,並由此對武帝的內政外交政策不點名批評。
董仲舒寫完了還沒有來得及發表,就被不期而至的主父偃看到了,主父偃這個人人品奇差,未經允許把董仲舒的草稿偷走並上奏武帝劉徹。
武帝對董仲舒十分尊敬,但是他最受不了的就是別人對他的所作所為指手畫腳,為了打擊董仲舒,他把董仲舒的文章發給太學的博士瀏覽,其中一個博士是董仲舒的學生,他不知道文章是董仲舒寫的,把文章狠狠的批了一頓。
這下好了,劉徹抓住了董仲舒的把柄:你看,連你徒弟都認為你寫的狗屁不通,你就不能怪我了。
好在劉徹隻是想整治一下董仲舒,並不想殺他,關了一段時間就放了出來,董仲舒撿了一條命。
主父偃死後,董仲舒十分高興,大仇得報,以後說不定仕途可以柳暗花明。但是他高興的太早了,俗話說:不遭人嫉是庸才,主父偃嫉妒他,暗算他,還有一個人也是嫉妒他,也想暗算他。
公孫弘!
說起公孫弘,和董仲舒還是老相識,兩人是大招聘時期的同學,按照後世的科舉製度:這就是同年,同年關係那個剛剛的,科舉以後的同年比一般的同學還親,即便是素不相識,隻要一報家門,自己是哪年哪年的進士,哪年哪年的舉人,雙方感情立即升溫。
但是公孫弘卻不這麼看,在他心目中,董仲舒有才華,學習成績好,雖然一時不得誌,遲早會被重用,這種人留著就是個隱患,加上董仲舒這人比較清高,看不慣公孫弘拍馬屁,經常私下說公孫弘的不是,更加是個隱患!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公孫弘決定:幹掉董仲舒。
至於怎麼幹掉,還是老辦法:借刀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