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做官以後,多次向武帝上書,受到了武帝的賞識,創造了一年四次升職的記錄,風頭一時無二,成為西漢政壇上冉冉升起的一顆明星。
就在此時,一個名垂青史的機會降臨到主父偃頭上。
元碩二年春天,梁王劉襄還有城陽王劉延上書,請求把自己的封地分一部分給弟弟。為什麼要分,曆史沒有記載,但是重點不在這裏,而在於為什麼要上這道詔書。
這件事情聽起來簡單,實際情況卻很複雜,按照當時的諸侯規矩,封地必須由長子繼承,非長子是沒有繼承權的,這樣做保證了爵位還有封地可以有序延續下去。
而劉襄和劉延提出把封地分一部分給弟弟,讓主父偃看到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趁機削弱諸侯!
主父偃上書漢武帝:過去諸侯地不過百裏,和一個縣差不多,實力有限,有問題也好製服,現在動不動地方千裏,數十座城池,尾大不掉,有事還會聯合到一起,如果你要削減他們的土地,他們就會鬧事,晁錯就是個例子。
現在有人主動提出把土地分給弟弟,不如趁此機會下一道旨意,允許非嫡係兒子繼承土地,前提是不強迫,完全自願。
長期以往,大的土地被分為一塊塊小土地,大諸侯被小諸侯取代,大諸侯失去土地實力自然被削弱,而分到土地的那些子弟還感激皇帝,一舉兩得。
不能不說這是個天才的主意,比起當年晁錯強硬削藩,這招好就好在從內部攻克堡壘,不用動一兵一卒,就把諸侯給瓦解了,自己還能做好人。
要知道當時的諸侯哪個不是三妻四妾,兒女成群,繼承家業的時候除了長子高興,其他的都是羨慕嫉妒恨,隻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沒有辦法,頂多多分點現金,但是現金這種東西比起土地這種不動產差距太大,所以永不了幾年那些分點錢的少爺公子就混的一塌糊塗,而有土地的長子卻能保持家族繁榮。
這次皇帝旨意一下,大家找到了靠山,自然都會去分一杯羹,自己的需求隻要得到滿足,當然感激皇帝,至於不滿意的長子,畢竟比例較小,可以不再考慮範圍內。
這就是著名的“推恩令”!
其實這個建議的原創者並不是主父偃,文帝的時候賈誼就在“治安策”中提出類似的建議,文帝也是很讚同,但是文帝上台時間不長,天下沒有安定,加上文帝本人比較軟弱,對這件事情的推動不太堅決,以致後來產生“七王之亂”,劉徹比爺爺野蠻一百倍,有這種好機會怎麼能放過。
推恩令的實施,為漢武帝削弱諸侯奠定了基礎,也把西漢開國以來一直尾大不掉的諸侯王問題逐漸解決,為後期劉徹集中精力對付匈奴奠定了基礎,而主父偃這個家夥,也因為推恩令名聲大噪,成為西漢當紅炸子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