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當頭一棒
論資曆才能,田蚡當然不是竇嬰的對手,何況竇太後鼎力推薦大侄子竇嬰,劉徹怎麼說也的給奶奶個麵子。
但是田蚡十分和劉徹的胃口,又是舅舅,總的給個名分,老娘的麵子還是要給的。劉徹很鬱悶,之前以為做了皇帝就可以為所欲為,現在才發現,七大姑八大姨都是事。
就在劉徹陷入兩難的時候,一個小人物的出現,圓滿的解決了問題。
籍福!
籍福,生卒年不詳,隻知道是河南永年人,學曆背景十分模糊,最初是在竇嬰家裏做下人,和田蚡是同事,田蚡發達以後,籍福跳槽到田蚡府上做下人,作為一起扛過槍,一起下過鄉,一起嫖過娼的兄弟,田蚡十分重視籍福的意見。
田蚡有田蚡的特長,籍福也有籍福的特長,雖然沒有上過什麼學,但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籍福的情商十分的高,甚至比田蚡還高。
竇嬰田蚡都想做這個丞相,這也是人之常情,籍福對竇嬰田蚡的為人都十分清楚,他認為:田蚡應該讓一步。
他對田蚡說道:竇嬰成名已久,做丞相是眾望所歸的事情,且田國舅以前是竇嬰的小弟,小弟怎麼能和大哥爭呢,說出去其他小弟也不會同意,社團有社團的規矩,所以不如做一把活雷鋒,把丞相的位子讓給他。而竇嬰是一個懂事的人,你給他麵子,他當然也會給你麵子,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
不如這樣,讓王太後出麵,推薦竇嬰做丞相,推薦田大人做太尉,大家都是三公,一文一武,既不傷和氣,也解決了位置問題。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田蚡雖然很想做丞相,但是他也十分認同籍福的觀點,官場有官場的規矩,如果自己表現的太急,反倒對長期發展不利,所以就按照籍福的辦。
竇嬰左丞相,田蚡做太尉,一家一個,竇太皇太後,王太後都很滿意,皆大歡喜!
剛開始,竇嬰,田蚡合作還是非常愉快的,作為新一代領導班子主要成員,竇嬰和田蚡雖說出身不一樣,但是都篤信儒學,所以在很多事情上的看法一致,為了協助武帝改革,他們共同推薦了兩個儒學高手:趙綰,王臧。
趙綰王臧出生年月不詳,卒年倒是十分一致。據史記記載,趙綰出道的時候已經有六十歲了,屬於大器晚成型的,臨老入花叢,自然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王臧也是,之前的半生默默無聞,現在一下子收到重用,打心眼裏對劉徹十分感激。
這哥倆都是申培的學生,申培生卒年不詳,此時已經八十歲了,在當時是個大人物,他是荀子的徒孫,當年曾經為劉邦效力一段時間,退休以後專門在家辦學堂教學生。是孔子學研究領域的專家。
趙綰王臧上位以後,覺得這是光大師門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幹脆把老師也一起拉過來,爺仨一起輔佐漢武帝,光大儒學,一統乾坤。
但是申培卻比較低調,他對劉徹改革的前景十分謹慎,在他眼裏,劉徹還是一個沒有完全掌握權力的小孩子,治國菜鳥,是否有能力有恒心把改革推動完成存在很大的疑問。
劉徹問他如何治理國家,他回答道:治國不在多說話,而在多做事。這也是董仲舒被黑的最狠的一次,劉徹對這個回答很滿意:看看人家,都這麼大年紀了,還是這麼務實,於是拜申培為太中大夫,還把申培的很多學生一起錄用,準備大張旗鼓搞改革。
趙綰王臧使出渾身解數,製定了一係列的改革方案,包括設立名堂,製定新的天子出行規章製度,改變曆法以及官吏服裝顏色等等,總體來說,禮儀性的居多。
無論何年何月,改革都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與好與不好無關,再爛的製度,也有人獲益,一旦動了這些人的蛋糕,你就變成了他們的敵人。什麼守舊派,保皇派,激進派,表麵上看是理念之爭,往裏看都是權力鬥爭,最終的核心其實就是利益鬥爭,隻不過大家都會包裝,把自己的利益綁架到天下人身上,明明是男盜女娼,結果變成了為國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