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亂鬥(2)(2 / 2)

看似拙劣,卻引發了劉啟隱藏在最深處的惡!

最精妙的是,在劉啟已經被他說動的時刻,袁盎來個急刹車,把主動權交給劉啟,看似淺嚐輒止,實則妙之毫巔。

把主動權交給劉啟,即使將來劉啟後悔了,也不會怪罪到自己頭上,你不是善於甩鍋嗎?我不給你這個機會。

古往今來,借刀殺人,莫過於是!

隻能說:高,實在是高!

袁盎走後,晁錯回到劉啟身邊,繼續討論平叛大事,軍臣二人若無其事,仿佛袁盎沒有來過!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劉啟決定殺掉晁錯!

但是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找不到理由。總不能憑借袁盎一番話就作為頂嘴的依據把,何況袁盎已經說了,讓他自己做決定。

外人都知道他們哥倆是好基友,如果沒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以後傳出去,豈不是很沒有麵子。

辦法總是有的,比如說:甩鍋!

劉啟稍微暗示了一下,立馬有很多大臣跳出來彈劾晁錯,理由很充分:蠱惑皇帝禦駕親征,欺君大罪!

劉啟十分滿意,立刻同意了公安部報上來的處理方案:滅門!

做完這一切,劉啟忽然有些愧疚,推己及人,想到以晁錯那個性格,無緣無故被叛死刑,必然心中不服,到時候在公開場合胡說八道,把以前一些不為人知的事情抖落出來不太好,於是特別交代:秘密處決!

秘密警察接到命令以後,直接來到晁錯家裏,宣布:皇帝有急事召見晁錯大夫,請速速隨我們進宮。

晁錯家裏正忙著,但是皇帝召見,再忙也的停下來,連發型都來不及整理,飯也沒吃,就急急忙忙上車出發。

走著走著,晁錯發現,這路好像不是去皇宮的,去皇宮的路他太熟悉了,幾十年來,哪天不得走兩趟。

正想發問,來接他的人卻主動把馬車停下,此地正好是長安東市,秋後處決犯人的地方,不等晁錯反應過來申辯,一群手持砍刀的猛男衝過來,把晁錯拉下車,就地腰斬!

劉啟聽到晁錯死的消息,馬上補充發布晁錯的罪名,滅門。

晁錯一家,死於非命。

古代經常有個說法:先斬後奏,說的是大臣遇到危急情況,來不及上報,先殺人,後稟報。劉啟作為皇帝,也來一出先斬後奏,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在此之前,晁錯的父親聽說晁錯天天鼓動皇帝削藩,特別趕到兒子家勸他不要這麼做,老頭看的很透,人家畢竟都是姓劉,鬥來鬥去是一家,你一個外人挑撥離間人家家族內部的感情,遲早要遭殃,遭殃不是你一個,我們全家跟著你遭殃。但是晁錯已經被權力衝昏了頭腦,誰說都聽不進去。

老晁預感到即將到來的災難,回家以後選擇服毒自盡。

晁錯死後,文帝的詔書發到劉濞出,劉濞哈哈大笑,他沒有想到,大侄子蠢到這個程度,簡直是很傻很天真。

可憐的是,七王之亂以後,劉啟也沒有給晁錯平反。一直到武帝即位,念及晁錯對朝廷有功,死的冤屈,主動平反了這起冤案。

晁錯與袁盎,雖然都是權力的投機者,但是晁錯無論是理論水平,學術水平還是對漢朝的貢獻,都不是袁盎這種不學無術的混混可以與之相比的。漢書記載,晁錯有文三十一篇,大部分遺失,現存的還有八篇,其中的《言太子知術數疏》、《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等文,無論是從文學水平,還是策論水平都是十分可觀的,在當時有較大的影響力。

變古亂常,不死則亡!

一代名臣,自有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