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自然看在眼裏,心想雖說父子情深,但是比起太子,還是鄧通更加愛我啊。
太子出來以後,向皇帝身邊的太監打聽才知道,鄧通經常給皇帝吸膿,想想鄧通這個小癟三能主動提出給皇帝吸膿,拍馬屁的功夫遠在自己之上,而自己卻做的不情不願,心裏有點慚愧,但是又一想,皇帝幹嘛無緣無故讓自己幹這這種下人該做的事,一定是有人從中作梗,這麼看來肯定是鄧通了,這小子為了顯示自己的忠心,拿我做參照物,搞的惡心不說,還被皇帝猜忌。想到這,心裏對鄧通就有了疙瘩。
文帝死後,太子劉啟即位,劉啟是個非常記仇的人,睚眥必報,時隔多年,還想著當年吸膿的事情,所以一上台就開始著手收拾鄧通,直接把鄧通大夫的官職給免去。鄧通雖然不做官,但是家裏看著印鈔機,過日子沒有問題。可是皇帝要收拾你,你有印鈔機也沒有用,權力從來都是大於金錢的。過了不久有人告發鄧通私自鑄錢,擾亂市場秩序,皇帝立刻下令調查,但是查來查去也沒有什麼問題,私自鑄錢並不違法,不過不違法不要緊,還有一萬條違法的理由等著你,鄧通最終還是被辦成罪名,沒收全部家產,另處罰金,算起來把鄧通所有家產都充公還不夠,鄧通還欠官府不少錢。
這次鄧通的好日子到頭了,連吃飯都成了問題,家裏的仆人紛紛逃亡。好在當年鄧通幫過館陶公主劉嫖(景帝劉啟姐姐)不少忙,劉嫖念及舊情,經常送點錢給鄧通,讓鄧通勉強過日子。
沒想到劉啟連姐姐的麵子也不給,派人天天盯著鄧通,隻要鄧通一拿到錢,就像催命鬼一樣追上去要債,鄧通左手進,右手出,連身上的發簪都被當做財產沒收,館陶公主知道以後也沒有辦法,老娘因為文帝寵幸鄧通這事,恨的不得了,巴不得鄧通早死,弟弟更加討厭鄧通,自己也不好求情,隻能偷偷給鄧通點吃的,還的派人囑咐鄧通說是借的,免的官府把這也給追走了。
鄧通就這麼有一頓沒一頓的過著,沒過多久在窮困潦倒中去世,正應了許負當年的預言。鄧通死後也沒有落個好名聲,司馬遷在史記中把鄧通歸入佞幸列傳,佞幸:不說大家也知道是什麼意思。
在我看來,鄧通是個非常可憐的人,因為一次意外被皇帝寵幸,至於自身取向是什麼無人知曉,但是鄧通逆來順受,還和文帝搞出真感情,吸膿這事比後世嚴嵩嚐毒藥也不逞多讓,要說對文帝的忠心,鄧通是絕對沒有問題的,而且從後世記載來看,鄧通也沒有做過什麼壞事,但是他在位置的時候隻一心一意想著文帝,結果把太子大臣都得罪了,審食其當年落難還有朱建陸賈幫忙,鄧通除了劉嫖,連個說情的人都沒有,不能不說十分可憐。
文帝的機油其實也不止鄧通一個,有點名氣的還有北宮伯子和趙談,這兩人都是太監,不知道是不是生理原因,受到寵愛的程度遠遠不能和鄧通相比,北宮伯子是公認的老好人,所以文帝死後也沒有人為難他,而趙談,得寵的時候非常囂張,喜歡在文帝麵前搬弄是非。因為和袁盎關係不好,所以經常在文帝麵前說袁盎壞話,袁盎天不怕地不怕,但是對這種人也沒有辦法,經常擔心哪天被陰。
袁盎的哥哥袁種十分了解文帝,給弟弟出了個主意,讓他在公眾場合羞辱趙談,把矛盾公開化,鬧大,這樣以後趙談再說你的壞話大家都以為他是公報私仇,沒有人會相信他。
這招狠毒辣,也很冒險,畢竟是皇帝的愛人,打狗也的看主人,袁盎也是被逼急了,再這麼下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幹脆來招狠的。
有一天文帝帶著趙談乘坐馬車去長樂宮見太後,袁盎看到以後跪在地上大喊:我聽說能和天子一起乘坐馬車的都是天下英雄豪傑,現在朝廷雖然缺乏人才,但是也用不著和一個太監共乘一輛馬車吧。
文帝聽了哈哈大笑,也不生氣,就讓趙談下車,自己離開。
趙談被袁盎羞辱的眼淚嘩嘩的,大明光眾之下低著頭走出去,但是也無可奈何,以後再說袁盎的壞話也沒有人信他,大家都認為他是因為這事記恨袁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