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賢君(1)(2 / 2)

所以袁盎在宴會結束以後再次找到文帝,十分誠懇的告訴皇帝:您寵愛慎夫人可以,您可以賞賜她珠寶首飾,土地財產,但是您不能讓她傷了皇後的麵子,在大家麵前您要給皇後麵子,不然戚姬就是先例。

話說的很明白,劉恒聽的很清楚,呂後和戚姬的故事大漢朝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小老娘就拿這事給他講故事,而對於老婆竇漪房,他非常的了解,這事別人做不出來,但是竇漪房,她絕對可以做得出來。

慎夫人是個聰明人,聽到袁盎這麼一說就想通了,不但不怪罪袁盎,還賞賜了袁盎,有了這兩件事情,袁盎的地位更加穩固。

不僅如此,袁盎還給文帝推薦了一個能人,叫做張釋之,這哥們是富二代出身,從小跟著哥哥混,哥哥花錢給他買了個小官做,當時沒有科舉,想做官要麼花錢買要麼找人推薦,所以買官也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張釋之上任以後,一做十年,非常穩定,升官沒機會,錢也沒撈到多少,而且長安物價貴,房價高,過日子都成問題了,所以打算辭職逃離帝都,回家啃老。

就在此時,貴人降臨,同樣是底層出身,卻混的風生水起的袁盎十分欣賞張釋之,覺得張釋之隻是缺少機會,回家太可惜,所以主動向皇帝推薦了張釋之。

張釋之十分爭氣的抓住了這次機會,在文帝的招聘麵試中表現出色,以秦朝漢朝行政問題做對比,論述朝政興衰成敗的曆程。

劉恒對張釋之很滿意,馬上破格提拔為謁者,類似與現在中央辦公廳成員,然後一路升遷,先是謁者仆射,後來是公車令,中大夫,中郎將,最後做了廷尉。

下邊專門說說張釋之的一些故事。

張釋之升官以後,經常陪在皇帝身邊,有一次,文帝視察皇家動物園-上林苑,一時興起,問上林苑主管人員上林尉,動物園裏有多少動物,多少樹,多少鳥?

上林尉平時忙著忙那,記性也不大好,加上被皇帝一問,十分緊張,一個數也沒有答上來,就在此時,身邊一個養老虎的跟班,替他出頭,一五一十把數字報給皇帝,完全搶了領導的風頭。

劉恒聽的十分高興,覺得這小子非常不錯,打算提拔這小跟班做上林令,上林令比上林尉還要高半級,相當於連升兩級。這種事情在封建社會也不稀罕,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封朝揍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皇帝想提拔你一句話,想收拾你,也是一句話。

但是張釋之覺得這事不合適,他告訴文帝:周勃張相如這些人都是有能耐的人,但是說話辯論都不行,如果皇上因為一個人能說會道就升官,以後上行下效,社會風氣就壞了。

這話說起來不能說沒道理,但其實張釋之本人就是因為吹牛扯淡上去的,自己爬過去,就把橋拆了。

文帝覺得張釋之說的很對,就打消了主意。

除了這件事情,張釋之做公車令的時候,還做了一件後悔一輩子的事情,當時他執掌皇宮的公車司馬門,宮司馬們出入的車都的經過他同意,有一天,太子劉啟帶著弟弟劉輯開車從司馬們經過,按照皇宮管理條例,所有車從司馬們經過的時候,人都的下來,但是劉啟當時年輕氣盛,仗著自己是太子,不把公車令放在眼裏,非要開車過去,張釋之就不讓,雙方起了爭執,動靜鬧大了,張釋之不依不饒,上書彈劾太子和梁王,鬧到最後連薄姬都知道了,搞的劉恒很鬱悶,主動給母親賠禮道歉說自己兒子沒有管教好。

劉啟被張釋之這麼一整,嘴上不說,心裏記仇了,後來當了皇帝,好好把張釋之收拾了一頓。

張釋之做了廷尉以後,秉公執法,大事小事不因為原告被告的身份而特殊對待,當時有人躲在皇帝經過的橋下,出來的時候驚動了皇帝的馬車,張釋之查明以後判處罰款,文帝覺得太輕,張釋之據理力爭,說法律就是這麼規定的,還有一次,有人進劉邦太廟偷東西被抓住,張釋之判了他死刑,劉恒很不滿意,要求殺他全家,張釋之又依據法律說服了文帝。

這樣的事情張釋之還做過不少,不但成就了自己大忠臣的美名,還被公認為西漢著名法學家,而劉恒也因為從諫如流獲得了好名聲。

要是換個皇帝,張釋之說不定早就下崗了,君君臣臣,賢君需要賢臣來成就,賢臣也需要賢君來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