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報應(1)
擠走賈誼,周勃很得意,文帝很生氣,雙方的感情徹底破裂。跟皇帝的關係搞僵了,周勃的日子越來越難過。
過了一段時間,誅殺呂氏期間的一些事情漸漸傳到了劉恒的耳朵裏,當年為了拉攏人心,周勃私下許諾給劉章劉興居哥倆一人一個大王做做,結果利用完以後,周勃自己封地黃金官位一把抓,賺的盆滿缽滿,對自己的許諾卻絕口不提,仿佛這話自己沒說過一樣,文帝上台分封有功之臣的時候,周勃也不在皇帝麵前給劉家兄弟爭取點利益,雖說後來劉章劉興居都封了王,但那都是劉恒賞賜的,周勃一句好話沒有說過。
劉恒聽說以後,更加討厭周勃,以前還覺得這人敦厚實誠,頂多有點小心眼,現在才發現這個老家夥不但壞心眼多,竟然是個大騙子,真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憑心而論,周勃當年許諾就是個權宜之計,本來就不是朋友,隻不過因為有共同的敵人結成統一戰線,敵人在的時候自然什麼話都好說,敵人已經倒了,以前說過的話算不算數就在兩說之間,診治交易本來就談不上誠信,但是劉恒因為賈誼的事情對周勃已經有了成見,所以周勃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再說人家都姓劉,血緣關係這事路輪不到外人挑撥離間,周勃自視勞苦功高,不把人家放在眼裏,久而久之,報應就來了。
皇上想收拾你,理由是大大的,但是這回的理由非常奇葩,朝廷下發紅頭文件,強調之前讓諸侯回到自己封地,落實的不到位,為了更好貫徹中央精神,肅清呂氏餘毒,特命丞相周勃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帶頭回封地,大家跟進。
丞相回封地,那還怎麼做丞相?所以周勃這二進宮的丞相又順理成章的被二次免職!由灌嬰接手。
灌嬰幹了沒幾天,邊關急報,匈奴又打過來了,此時朝廷能打仗的老人已經不多了,周勃算一個但是已經下崗了,灌嬰資曆老能力強,是碩果僅存的幾個開國將軍,幹脆文丞武尉一起幹,親自領兵抗擊匈奴。
丞相帶兵守邊疆,灌嬰是當爹又當娘!
為了支援灌嬰,劉恒親自去了一趟高奴,順便回老家代國看了看鄉親們,一走三年多,回來一趟不容易,劉恒繼承了老爹念舊的傳統,吃水不忘挖井人,出差路上還請老夥計們吃了頓飯,順便把代國的賦稅給免了。
匈奴走後,劉恒回到長安,屁股還沒有坐熱,又有急報,濟北王劉興居反了。
還讓不讓人過日子!
原來劉興居和劉章哥倆自從劉恒做了皇帝以後,心裏一直非常不爽,自己本是金枝玉葉,才能資曆功勞都是夠了,忙活了好幾年卻為他人做嫁衣,堂堂劉氏子孫,卻被一幫外姓奴才給耍了,最可惡的是哥倆的封地隻有一個郡,還沒周勃的封地多,說是割據一方的大王,其實就是個三線小城市。自己家人不待見,還被周勃這老小子給陰了,太傷人了。
劉章做城陽王沒多久,就生病去世了,作為劉家第三代的旗幟性人物,劉章的死對劉興居影響很大,在他心裏,劉章就是被氣死的,老哥劉襄被耍,現在劉章又被氣死,這麼下去,下一個不就是自己,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舍命搏一把,正巧趕上匈奴入侵,劉恒出長安支援灌嬰,劉興居覺得京城空虛,是個造反的好機會,於是扯起大旗造反,直逼滎陽。
劉興居手下有個謀士叫做李廓,是個非常有見識的人,覺得劉興居造反這事不靠譜,好勸歹勸勸不住,起兵誓師大會那天,一陣妖風吹過來,把造反大旗給吹到井裏,李廓覺得非常不吉利,帶著一幫人又去勸諫,但是劉興居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造反,誰說也沒用。
劉興居起兵的消息傳到長安,劉恒立即下令灌嬰柴武帶兵平叛,灌嬰收拾完匈奴正在回來的路上,接到命令以後直接拐彎與柴武回合,一個照麵就把劉興居打的打敗,幾個回合下來,家底就被吃光了,劉興居自殺,而李廓也一並自殺。
該造反的時候不敢造反,不該造反的時候卻非要作死,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劉興居死後,劉恒心裏非常過意不去,雖說沒有什麼來往,但好歹是自己的侄子,劉章劉興居當年在擁立過程中都是有大功的,卸磨殺驢,這個罪名擔當不起,論起道理,這事自己也有不對的地方。於是把劉肥剩餘的幾個兒子都封了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