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學剛畢業的年紀,人家已經是正廳級幹部了,放在現在,那就是超級網紅,不服不行,就是有才。
當了大夫的賈誼立馬進入角色,立馬給皇帝上了一道《論定製度興禮樂疏》,這道奏折的中心思想在於從禮儀的角度進行改革,主要包括四點:改正朔、易服色、製法度、興禮樂,相當於把最高法院,文化總局,文明辦的工作一竿子打死,全部要求改革,聽起來很高大上,實際也很高大上,因為禮儀這玩意,在當時那可是大事,比現在的精神文明建設分量還重,一個二十二歲的小孩,上來就要對國家意識形態領域進行大改革,把文帝給嚇的不輕,雖然他也覺得賈誼說的有一定道理,但是位子剛坐沒多久,鞏固權力是最重要的,這事不著急,所以最終沒有實行。
首戰失敗,賈誼並沒有氣餒,馬上轉變研究方向,在文帝二年,上了一道分量更重,更加有名的奏折--《論積貯疏》
個人以為,即使賈誼上完這道奏折就死了,他也可以名垂不朽。
在這道奏折中,賈誼提出了自己對於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觀點:重農抑商,放在今天來看,這是一個與市場經濟相反的觀點,無疑是錯誤的,但是放在當時的情景下,這道奏折是非常有眼光,非常有意義的,甚至可以說,後世的武帝能有力氣跟匈奴開戰打幾十年,底子就是這時候賈誼給鋪墊的。
文帝即位的時候,百姓經過高祖劉盈呂後一家三口當政期間的調養生息,漸漸恢複了一點元氣,這裏要說明的是,雖然這一家三口鬥的稀裏嘩啦的,但是老百姓過日子沒有怎麼被耽誤,你們神仙打架,我們種田看熱鬧,誰也挨不到誰,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經濟漸漸從秦朝末年的戰亂中走出來,開始穩步複蘇。
但是在複蘇過程中,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新富階層和權貴的崛起,開始大肆掠奪財富,巧取豪奪百姓的田產,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失去土地,聚集到城市,而當時的社會,除了農業,其他產業都不發達,無法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在這種背景下:流動人口過多必然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
簡單點說:百姓並沒有從經濟發展中獲得太多的實惠,錢都被有錢有權的人拿走了,社會儲備不足。
且此時匈奴的威脅越來越大,從軍事上來看,沒有足夠的後勤保障,一旦開戰是非常危險的。
賈誼敏銳的察覺到社會發展中蘊含的危機,非常及時的點破了這一潛在的危險。
這一年,賈誼隻有二十三歲。
文帝采納了賈誼的觀點,後世把文帝景帝統治時期合成“文景之治”,不能不說有賈誼的一份功勞。
有了第一道,就有第二道,賈誼再接再厲,又給文帝出了一個主意:讓在京的諸侯回到自己封地去。
當時各地諸侯都住在長安,沒有封地的收成打下來以後,都的從車子送到首都,勞民傷財,引發不少民怨,賈誼因為看到這一點,所以上書指出問題。
憑心而論,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建議,什麼是好建議,對國家好,對百姓好就是好建議。
但是偏偏對大臣不好。
侯爺呆在自己的封地,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當時各地的侯爺都喜歡住在長安,除了長安的物質生活條件,還有長安豐富的人脈資源和信息資源,這些條件是花錢都買不到的,如何願意離開。
這種潛規則持續了很多年,就像皇帝的新裝一樣,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都不說破,偏偏這個不懂事的賈誼,剛一上來就讓大家難受,你說不恨你恨誰?
賈誼成了全候公敵。
當所有人都把你當敵人的時候,你再厲害,再有後台,日子也很難過了。
無數雙眼睛盯著你,隨時準備咬你一口。
二十三歲的賈誼才華橫溢,但是在官場潛規則麵前,隻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菜鳥,他不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了危險之中,而比他大三歲的劉恒也不知道,他過於高調的重用賈誼,卻間接害了賈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