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賈生(1)(1 / 2)

第十六章:賈生(1)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賈誼,可以說是:才華橫溢,去世的時候才三十三歲,卻留下兩千多年的名聲屹立不倒,水平不夠是萬萬做不到的。

如果再加上一個詞來概括他,那就隻能說是:懷才不遇,才自不必說,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才華,雖說做的官也不算小,按照當時的選材標準和做官上升通道,賈誼的成就應該遠遠不止這麼多。

這就是漢朝的基本國情,想做大官,一展報複,有才隻是一個必要條件,但是學數學的人都知道,必要條件不如充分條件,如果要滿足做大官的充分條件,那就不好說了,比如說周勃,因為有擁立的大功,所以對政事一問三不知也可以做丞相,還是右丞相;比如審食其,下人出身,攀上個大權在握的情婦,啥都不懂啥都不會,一樣可以做丞相。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這就是國情。

閑話少說,先從賈誼的出身說起。

賈誼是洛陽人,按照當時的標準,可以說是大城市出生的孩子,這種孩子都有一個特點,接受教育的機會比較多,當然這種教育不是簡單的四書五經,而是可以有機會接觸到一些大家,賈誼也不例外,因為天賦較高,在當地小有名氣,所以很快找到了一個好老師--張蒼。

說起張蒼,那可是學術界政界通吃的大人物,他有一個名氣很大的老師叫做荀子,有兩個名氣更大的師兄,分別叫做李斯,韓非子。三個人,師傅是學術泰鬥,兩個師兄,一個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官,一個是學術界新一代領袖,分量如何就不多說了。

戰國時期,荀子的學生是搶手貨,畢業以後出去找工作,隻要自報家門,馬上就有人收留,各種大人物搶著邀請做門客,各國國君也非常喜歡他們。當時最好的工作就是做官,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有這樣的學習經曆,不混個大官做做都不正常,在秦國時期,張蒼就做到了秦國禦史大夫,一品大員,說是大人物一點不為過。

劉邦起義以後,張蒼歸順了劉邦,他先後擔任過代相、趙相等官職。因為幫助劉邦清除燕王臧荼叛亂有功,被漢高祖晉封為北平侯,以後又遷升為計相、主計,灌嬰死後張蒼接班做了丞相,連續兩個朝代都混的風生水起,這學算沒有白上,說學曆沒用的可以閉嘴了。

曆史對賈誼的家庭背景沒有交代,但是從拜張蒼為師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賈家在當地應該還是非常有分量的。

天賦高,老師好,加上個人努力,賈誼十七歲的時候已經是年輕一代的偶像級人物,以能誦詩書善文聞名,這時候,他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吳公。

貴人是個有中國特色的說法,我們經常說--遇到貴人,什麼是貴人,就是在人生關鍵時期可以幫助你,成就你的人,就官場來說,想做官,想做大官,沒有貴人相助是不行的。

吳公是河南郡的一把手,當地父母官,這個人雖然在曆史上名氣不大,但是出身也不簡單,他是河南上蔡人,和李斯是老鄉,而且曾經在李斯門下學習過,可以說是李斯的學生,李斯是張蒼的師兄,賈誼是張蒼的學生,從輩分上看,吳公和賈誼是師兄弟,有了這層關係,吳公賞識賈誼也就順理成章了。

賈誼在吳公手下工作了一段時間,得到了一定的鍛煉,而吳公對賈誼也非常的滿意,覺得這位小師弟雖然年紀輕輕,但是才華橫溢,將來成就不可限量,所以一直盡心盡力培養他。

過了一段時間,吳公因為工作出色,在全國地方官員評比中獲得第一名,得到了文帝劉恒的賞識,被提拔為廷尉,而正是在這期間,吳公把賈誼推薦給了文帝劉恒。

此時文帝剛剛上台不久,迫切需要培養自己的嫡係人馬,對於下屬推薦的各路人才來者不拒,賈誼一來就被委任為博士,博士雖然不在三公九卿之列,但是也是個非常有前途的官職,按照當時西漢官員編製,整個朝廷隻有八十多個博士,為太常屬官,俸祿六百石,更重要的是,博士需要經常為皇帝出謀劃策,有足夠的機會接觸到皇帝。

進入上層官場的賈誼沒有讓大家失望,即使在人才濟濟的博士隊伍裏,也是出類拔萃的一個。每逢皇帝出題讓討論時,賈誼經常有非常精辟的見解,應答如流,同事對他的才學都非常佩服,文帝劉恒自然是看在眼裏,喜在心裏,要的就是這個效果。賈誼很快成為重點培養對象,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此時的賈誼隻有二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