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在反對呂後這件事情上,陳平周勃組成統一戰線,修複了關係,但是周勃自始至終瞧不起陳平這種不勞而獲的文官,從陳平來劉邦那報名開始就一直看他不順眼,時至今日,終於押寶成功,在新皇帝的幫助下做了右丞相,壓了陳平一頭,周勃心中隻有一個字:爽!揚眉吐氣的感覺就是不一樣啊。
這位窮光蛋出身靠織蠶箔謀生的家夥,因為經常給人喪事吹大號,練就了一身臂力,後來跟著劉邦起來造反,一步一步走下來,竟然成了文武百官之首,除了祖墳冒青煙以外,隻能說是世事難預料。
而劉恒這個老實人,在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對周勃保持了高度的敬意,在他心目中,自己這個皇位有一大半是來自周勃,如果不是這家夥奪得兵權擁立自己,像他這種沒有勢力關係的人,那輪得到他。
所以自從上台以後,人前人後都對周勃客客氣氣,每次下朝的時候都要向周勃行注目禮,看著周勃走出去。周勃也沒有把自己當外人,皇帝越給他麵子,他自己的麵子就越大,整天趾高氣昂,下巴都快翹到天上,出將入相,誰都不放在眼裏。
有人囂張,自然有人專治囂張,有情花就有斷腸草,朝廷是個名利場,上上下下的事情多了去,即使你是社稷的大功臣,文武百官之首,畢竟不是皇帝,看你不爽想治你的大有人在。
周勃沒囂張幾天,中郎袁盎就在文帝麵前狠狠的告了他一狀。按說周勃雖然嘚瑟,但是沒有做什麼壞事,不過在袁盎這裏,周勃嘚瑟本身就是一件大壞事,他告訴劉恒:周勃這種人,是社稷的功臣,但是不是社稷的能臣,簡單點說,打江山的用周勃,坐江山周勃就沒什麼用了。
除了無用論這一點,袁盎還拿周勃的黑曆史說事,罪名和陳平差不多,呂後亂政的時候當烏龜不說話,呂後一死就跳出來摘桃子,如今天天嘚瑟的不得了,看似有功,實際是自私自利,說是對陛下有恩,其實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如果陛下再讓著他,那他不得上天。
站在中立的立場,周勃做烏龜這件事情也不怪人家,你們劉家的王爺都死的死亡的亡,周勃一個外人能怎麼樣,再說了,任何人做事都不可能大公無私,能在為自己打算的同時也為國為民著想,這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官了。
周勃錯就錯在太嘚瑟了,忘乎所以。這一點陳平就比他聰明的多,早早看透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以退為進,把排名第一這個出頭鳥讓給周勃,自己低調做人,反倒沒有人參他。
劉恒被袁盎這麼一說,覺得十分有道理,大臣再大也沒有皇帝大,讓他這麼嘚瑟下去以後自己這皇帝還怎麼做,所以慢慢對周勃也沒有以前那麼客氣,注目禮自然被取消了。
周勃也發現了皇帝態度的變化,猜到肯定是有人告自己的黑狀,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是袁盎這小子,心裏更加生氣,原來袁盎以前是呂祿的門客,屬於呂黨成員,劉恒上台以後,通過哥哥袁噲的關係撈了個郎中做,袁噲與周勃是好朋友,周勃看朋友的麵子私下裏也照顧過幾次袁盎,沒想到這小子不但不知恩圖報,還恩將仇報、以德報怨,黑自己,隻能怪人心不古,好人難做。
劉恒皇帝做了一段時間,業務熟練了,逐漸開始關注具體問題。有一天,劉恒問丞相周勃:一年之內全國有多少件定罪的案子?
周勃臉憋的通紅,他一個大老粗,字到是認識,但是這些統計性的數據他卻從來不關心,平時官員彙報也隻是聽聽,不往心裏去,隻好實話實說不知道。
劉恒看的有些不好意思,尋思是不是巧了問了個他不知道的問題,於是又問了個簡單的:一年之內國家財政收入是多少,國家糧食收購數量多少?
周勃還是不知道。
這下尷尬了,皇上問問題,一問三不知,
劉恒的臉色開始不好看了,自己立捧的政治明星,百官之首竟然是個水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