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對於冒頓來說,唯一的目標就是那個橫亙在長城以南的大帝國,那裏氣候濕潤,人口眾多,手工業發達,糧食充足,曆代祖先都以征服中國為榮,為了完成這一宏偉的目標,他們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無數草原的英雄倒在了南征的路上,今天,我已經比所有的祖先都要強大,我將在昆侖神的庇佑下,用匈奴的馬刀斬斷那佇立在群峰之巔的長城,讓大匈奴的馬蹄踏遍南方的每一個角落,把那裏變成我們的牧場,把他們的男人變成我們的奴隸,女人變成婢女,孩子變成牧童,我將拆毀他們的城池,燒掉他們的村莊,讓他們永遠沒有機會反抗我們。
大匈奴將君臨天下!
第一個目標就是馬邑,韓王信在當地也算小有名氣,打贏了幾次小規模的戰役讓這小子得意洋洋,不知道天高地厚,動不動選擇主動出擊,號稱要殲敵於國門之外,結果被冒頓抓住機會連續暴打,漢軍的步兵在草原上麵對匈奴鐵騎完全不是對手,第一個照麵就被對方衝垮,接著就是無止境的屠殺。
毫不客氣的說,漢軍的作戰理念遠遠落後與匈奴,比起漢軍規規矩矩的行軍布陣,匈奴的騎兵完全屬於大規模機械化作戰,機動性,戰鬥力遠遠強於對手,雙方的戰鬥力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即使漢國軍隊拒不出戰,依照地理優勢防守,匈奴依舊可以利用自身機動性的優勢進行偷襲。
類似的故事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上演,麵對閃電戰的德軍坦克,波蘭軍隊用騎兵出擊,當這些貴族鼓足勇氣,用馬刀砍向那些鋼鐵巨獸的時候,戰爭的成敗早已注定。
作為非常有叛變經驗的領導人,韓王信非常識時務的叛變了,他大膽判斷,按照匈奴的實力,漢軍是打不過的,既然打不過對手,就加入對手,早加入比晚加入好,有了新大哥撐腰,管他劉邦蕭何都不怕。
消息傳到洛陽,震驚朝野,內戰剛結束沒兩年,竟然有外敵入侵,完全是不給新成立的大漢朝麵子,這種蠻夷一定要打,要大打,打到他服為止,尤其是韓王信,這小子世受國恩,不思報答,反而吃裏扒外,勾結外人,一定要好好教訓。
劉邦決定,禦駕親征!
蕭何張良一致反對:陛下春秋已高,雖龍體康健,然邊塞之地,萬分凶險,此去無萬全之把握,當坐鎮洛陽,另擇一將領兵即可,況太子年幼,政事繁雜,國不可一日無君,陛下切不可以萬金之體犯險。
但是這一次,誰說都沒有用,劉邦是打定主意,一定要親自去。攔都攔不住。
據事後張良分析:自從做了皇帝以後,劉邦的日常生活就變得枯燥無味,整天要麵對各種奏折,文案,還有無休無止的朝堂爭鬥,非常的壓抑,劉邦最不喜歡這些舞文弄墨的工作,想打個獵還被一群文官說道半天,每天早起晚睡,沒有周末,沒有年假,工作毫無成就感,再加上後宮宮鬥大劇一集接著一集,漸入佳境,以呂後為首的實權派大肆修理各路潛在對手,殺的血流成河,後宮的井裏塞滿嬪妃和太監的屍體,市麵上墮胎藥價格飛漲,據說有七成被運進宮裏,每天都有新人進來,每天都有舊人消失,搞得劉邦夫妻生活非常不和諧,雙方見麵不是吵架就是吵架,劉邦天不怕地不怕,唯獨怕老婆,這病根從沛縣的時候就種下了,這些年,東奔西走,兩個人不在一起生活,問題少了不少,現在好日子來了,反倒是過不下去了。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劉邦不止一次的在籍孺麵前表示:在這麼過下去,非瘋了不可。
匈奴給了劉邦這個離家出走的機會,怎能放過!
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冬季,漢高祖劉邦,親帥三十二萬大軍,出征匈奴!隨行有陳平,樊噲,夏侯嬰,周勃等人。
除此以外,還有一位新寵隨行,此人將在未來的漢匈關係中,發揮超乎想象的作用,他就是因為遷都問題一飛衝天的婁敬,確切的說,現在叫做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