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前夜(1 / 2)

第二十七章 前夜

劉邦出了武關,項羽逼死王陵老娘,雙方徹底撕破臉。從鴻門宴開始雙方一直保持著虛偽的和平,明麵上滿口的同門友誼,結拜感情,抗秦盟友,背地裏巴不得一刀捅死對方,在外人看來,既然大家裝的這麼辛苦,幹脆以後就不要裝了。

但是事實證明,該裝還的裝。

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其中這樣說到:上下幾千年,成功隻需三位導師就成功概括了:老子,莊子,孫子,連起來讀,就是老莊(裝)孫子。

誰都不想當孫子,可問題的關鍵在於,你要想當爺,就的先當孫子。沒有孫子,哪來的爺。

雖然比項羽年紀大很多,但是年紀不等於實力,當實力不如別人的時候,劉邦選擇了先當孫子,現在,他要繼續裝孫子。

就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時候,張良出現了,此時韓成還健在,張良雖然已經和劉邦暗送秋波,眉來眼去很久了,但是名義上依舊是韓成的下屬,作為貌似中立的第三方,張良寫給項羽一封信,信中張良非常誠懇的告訴項羽,作為旁觀者,他可以擔保,漢王不過是想得到關中,這本來就是他應該得到,現在已經得到了,就滿足了,不會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一句話:漢王不是想證明什麼,隻不過把自己應得的拿回來。聽起來是不是很有發哥的趕腳。

毫無疑問,這封非官方的信代表了劉邦集團真實的意思,在這個時候發出這封信,就代表劉邦向項羽服軟。

在你死我活的戰鬥中,服軟意味著投降或者死亡,基於實力的考慮,劉邦選擇在戰鬥開始之前服軟,隻不過是一種拖延的策略,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明顯的策略。

奇怪的是,一向非常暴躁,多疑的項羽同意了劉邦的請求,默認了這個結果,允許劉邦吞並關中的土地。

張良似乎早就預料到是這樣,一點都不奇怪,寫這封信,不過是給項羽一個台階下,讓雙方回到當初那種虛偽的平衡,現階段,劉邦的實力依然弱小,需要時間發展。就好比是打 遊戲,現在有的是礦,但是需要時間開采,隻要有足夠的時間,就可以造出更多的兵,等一切準備好了,就可以開打了。

這些道理項羽都明白,但是他現在很尷尬,因為他根本沒有精力去全力對付劉邦,眼前有更大的威脅等著他去收拾---田榮。

秦國滅亡以後,項羽大肆封王,田榮當年既不出工也不出力,還以怨報德,坑害了項梁,所以勝利以後連個王也沒有撈到,非常不爽,趁著項羽不注意把項羽分封的幾個田姓王一鍋端,甚至連田儋兒子,自己的侄子田市也殺了,成為齊國的實際控製者。

齊國和項羽老巢彭城一步之遙,在本霸王眼皮子底下囂張,明顯就是不給我麵子。項羽大怒,對外放出話來:這回不整死田榮誓不罷休。

在項羽看來,田榮不過是個小蒼蠅,想什麼時候拍死什麼時候拍死,一直沒有太把他當回事,時間久了這家夥忘記自己是誰,以為不敢動他。既然這樣,就一勞永逸,送他去見他哥哥,一勞永逸的解決齊國的事情,比起劉邦,齊國楚國更近,攘外必先安內,搞定田榮,再專心收拾劉邦。

從當時事態的發展來看,這無疑是個正確的決定,老謀深算的範增也沒有異議,畢竟劉邦還嫩,且遠在天邊,讓他多活幾天。

為了專心搞定田榮,項羽做了很多準備工作:

第一:幹掉韓成,任命原來吳縣縣令鄭昌為韓王。在項羽心中,韓成不過是個小嘍囉,比田榮都不如,當年叔叔項梁封他做韓王不過是權宜之計,原本沒有抱多大指望,這小子雖說是皇親國戚,但是他的祖先明顯沒有幫他,混了那麼久,也沒有混出什麼名堂,影響力太弱,殺掉就殺了。

對於項羽這不過是一個簡單的決定,甚至可以說是有些隨意,但是對另外一個人,卻是要命的一刀,這一刀讓他徹底斬斷過去,再與項羽勢不兩立,不死不休。這個人就是張良。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項羽,我恨你!

第二:幹掉楚懷王,地球人都知道項羽想殺他,這是公開的秘密,不知道的是項羽打算幾月幾號,用什麼方式幹掉他。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懷王的內心是崩潰的,天下之大,竟然沒有容身之地。

作為臣子,項羽非常體量領導的心意,不忍心楚懷王天天過這種擔驚受怕的日子,所以早早的命令英布在長江上把他幹掉。

不久以後,這兩件事情將集中發酵,成為摧垮他的重要力量。

但此時此刻,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解決了後顧之憂,項羽率兵北上,攻打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