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巨鹿之戰(2)(2 / 2)

“請問宮裏有什麼活動?諸位在等什麼?”司馬欣問道

“在排隊等著見丞相”有人答道

“哦,我還以為見陛下”司馬欣長出一口氣

“見到丞相才能見陛下,你連這規矩都不懂?”眾人像見到外星人一樣看著司馬欣。

“什麼?我是從前線來的,軍情緊急”司馬欣說道

“前100名號,黃金50兩,前50名號,黃金100兩,前10名號,黃金200兩”有人給司馬欣介紹了一下行情。

這就是司馬欣的遭遇,到達鹹陽以後在宮門排了三天隊,也沒有見到趙高。據說司馬欣來之前一天還可以放100個號,司馬欣來了以後三天一個號也沒有放。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多年的秘書生涯讓他對領導的思維方式十分了解,司馬欣思前想後,決定偷偷跑回去,安全起見,他不走尋常路,抄小路返回軍中。

司馬欣前腳剛走,趙高派來追殺的人馬後腳就到,幸虧司馬欣技高一籌,追殺的人沒有想到司馬欣走的是小路,所以沒有抓到。

回到軍中以後,司馬欣添加油醋的這幾天的遭遇給章邯說了一遍,章邯終於明白,該來的總是要來,到了攤牌的時候了。

擺在他麵前有三條路,

一條是快速出擊,擊敗項羽,然後把山東諸侯一鍋端,評定天下。這樣做難度最大,可行性不高,但是一旦成功就是帝國中興大功臣,短期可以保證安全,長期看情況,功勞太大,容易引起趙高的嫉妒,李斯就是生動的反麵教材。

第二條是戰敗,那毫無疑問會被幹掉,唯一不確定的是被趙高幹掉還是被項羽幹掉,不管是誰都是死,區別不大,聽說項羽喜歡把人用大鍋煮,趙高喜歡用五刑殺人,兩種死法都非常難看。

還有第三條路,投降。這是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好漢不吃眼前虧,既然老大不滿意我的工作,那就跳槽好了,可不久前剛剛殺了項羽的叔叔項梁,聽說項梁和項羽情同父子,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和項羽沒有打過交道,不了解他做事的風格,不知道跳槽過去會不會秋後算賬。

此刻的章邯就像拉封丹寓言中的毛驢,能死的選擇太多,不知道該怎麼死。

幾個月以前,章邯還是七戰七勝的名帥,帝國新一代軍神,秦國大救星,人生像是開掛一樣,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少府令到眾望所歸的大將軍,就像一場夢。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夢醒了,卻無路可走。

章邯為了怎麼死發愁的時候,收到了陳餘的來信,作為當世名嘴,陳餘在信中擺事實講道理,用無數先烈的案例生動的分析了章邯麵臨的形式,希望他可以棄暗投明,加入到反秦統一戰線中來,信的最後,陳餘說道:瓜分秦國的土地當大王&全家被殺光,這兩條你選哪一個?

不能不說陳餘這份信寫的很生動,章邯看的非常的心動,第一時間就想有所行動,但冷靜下來以後,章邯依舊不放心,信是陳餘寫的,對麵的老大是項羽,陳餘是否代表項羽的意思不能確定。於是他派人到項羽的軍中,希望可以和項羽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這份約定類似投降協議,卻不是投降協議,章邯希望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作為獨立的一方,置身事外。

陳餘的信當然請示過項羽,此時的項羽已經不是楚軍的主帥,而是聯軍的上將軍,上就是在其他將軍之上的意思,按照軍銜來區別,項羽是上將,其他人隻能算中將或者少將。官大一級壓死人,這種外交大事件,陳餘可沒有膽子繞過項羽。

通過陳餘的試探,項羽了解了章邯的底牌,他沒有同意和章邯簽訂合約,同時命令蒲將軍在漳水南岸出擊,擊敗秦軍,然後自己率軍在汙水邊再次擊敗章邯。

連著被暴打了兩頓,章邯明白,拖得越久形式越不利,再談條件就沒有本錢了,對方的實力遠遠強於自己,於是再次派人求見項羽,提出訂立合約。

項羽立即表示自己深明大義,國仇大於私仇,同意了。

深明大義其實和項羽一點關係都沒有,同意的原因很簡單,此一時彼一時,不是項羽不想報仇,此時楚國軍中已經沒有糧食,打不動了。

既然郎有情,妾有意,項羽也不是一心想著報仇的傻瓜,借坡下驢,接收了章邯的部隊,封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上將軍,以司馬欣為先頭部隊,全體往後轉,進攻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