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巨鹿之戰(1)(2 / 2)

再看第二點,按照太史公的說法,戰鬥開始階段其他諸侯並沒有援助項羽,項羽的軍隊包圍了王離。

5萬人包圍20萬人?這個難度有點大,王離手下是20萬的長城軍團,不是屠宰場裏等著屠宰的雞,在理論是是無法完成包圍的的,“孫子兵法”說“十則圍之”,十倍的兵力才可以圍困,打個對折,五倍,不夠。

我們可以認為太史公比較崇拜項羽,數學也學的不是很好,按照以一當十來計算,可還是不夠。

好吧,那我們修改前提條件,從一開始聯軍項羽就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渡河以後各路諸侯一看楚軍來了,馬上緊密在團結在以項羽為核心的領導班子周圍,在項羽同誌正確的領導下,大家充分發揮合作精神,為了推翻舊社會,建設新社會,擼起袖子,合起夥來圍毆了王離,雙方人員對比是一比一,旗鼓相當,因為項羽英明的指揮最終擊敗了王離。

理論上是可以講的通的,但是回到開頭,又產生了另外一個疑問,章邯的20萬大軍駐守棘原,棘原距離巨鹿並不遙遠,兩個月的時間為什麼不援助王離?

探究這些並不是要證明什麼,也不是否定誰,隻是清晰的還原曆史。

從後來項羽攻破鹹陽以後在諸侯中的威望來倒推,巨鹿之戰項羽的表現絕對是實至名歸的,按照史記記載,項羽擊敗王離以後,諸侯來拜見項羽,還沒有進門就跪了,一個個嚇的打哆嗦,大氣不敢出,大話不敢說,一口一個上將軍。要知道,項羽比起他們都年輕,年紀大的跪年紀小的,輩分都亂了。

隻能這麼說,他們跪的不是年齡,而是江湖地位。

到了這個地方,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項羽在和王離的戰鬥中表現出色,但並沒有在一開始包圍王離,基於具體的戰術,難以考證,筆者認為,士氣在這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狹路相逢勇者勝,後世的李雲龍深諳此道,不管對手是誰,一定要有亮劍精神。不管怎麼說,項羽戰勝了王離,獲得了勝利。

第二:章邯沒有援助王離,這是王離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章邯為什麼不援助王離?大家是一個老板,唇亡齒寒,王離一旦戰敗,章邯將獨立麵對以項羽為首的多國部隊,兵力對比一比一,對方士氣占優。

棘原距離巨鹿不遠,章邯此時並沒有其他的任務,不存在沒有時間援助的問題。

既然這樣,問題的答案浮出水麵:章邯不願意救助王離。

章邯為什麼不願意援助王離,這是一個曆史疑案,但是我們依據已經掌握的資料,可以做如下推論:

前文交代過,少府令出身的章邯並非軍隊的嫡係,是個地地道道的救火隊長,誰也沒有想到這位監工出身的救火隊長七戰七勝,成功轉正,成為秦國的大救星,新一代軍神。

王離是名將王翦的孫子,蒙恬的副手,長城軍團的主帥,出身,資曆,人望都要遠遠強於章邯,忽然被章邯搶了風頭,心裏一定非常的不舒服,所以兩個人既是戰友,也是競爭對手,在進攻趙國的戰鬥中,王離通過一係列的運作成功獲得了圍攻巨鹿的機會。從當時的局勢判斷,巨鹿被攻破隻是時間問題。這讓章邯心裏非常不舒服,

在章邯心目中,前期工作都是自己做的,王離就是那個來摘桃子的。

既然你這麼厲害,那就讓你一次打個夠,章邯決定不援助王離,在他看來,王離雖然被圍毆,依舊有實力擊敗這群烏合之眾,實在不行,等到王離和聯軍打個你死我活,他在以救星的名義出現,解救王離,擊敗聯軍,攻占邯鄲,大功告成,那時候功勞依然是自己的,王離還欠自己一個人情。

章邯的計劃很完美,高度懷疑他是處女座的。

管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概念叫做持續改進,這個理論的基礎就是完美是不存在的,但是追求完美永遠有必要,所以要持續不斷的改進,簡單點說,就是永遠走在追求完美的路上。

章邯是監工出身,管理學高手,很明白這個道理。

但是打仗不是算賬,算賬隻要思路明確,細心一點就不會出問題,打仗要是拚命的,在戰場上,力氣比腦力好用,氣勢比思路實用,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而戰場,是最風雲突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