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巨鹿之戰(1)(1 / 2)

公元前208年,項羽率軍渡過漳河,救援巨鹿。有專家認為項羽渡過的不是漳河,而是黃河,因為古語中河專指黃河,考慮到具體的距離因素,筆者在這還是采納漳河。

渡河以後,項羽發布了一道駭人聽聞的命令,要求夥夫把鍋碗瓢盆都砸了,每個人隻帶三天的幹糧,還當著大家夥的麵把船一把火燒了。

鍋碗瓢盆是自己的,船肯定不是自己的,不知道船夫以後的怎麼過日子。

項羽告訴大家,沒關係,打完這一仗,我們就出名了,這些鍋碗瓢盆都的換新的,這就是曆史上非常有名的“破釜沉舟”。

如果時光倒退2000年,把某個不了解曆史的人通過時空隧道發送到那個曆史場景下,多半會對項羽的做法得出一個結論:太壞了,太能作了。

從小到大家長總是嘮嘮叨叨的教育我們:做事做人要留餘地,不能心眼太死,毀壞別人的東西是要賠償的。

家長的話總是沒有錯的,留餘地就多一個選擇,選擇多不一定能成功,但可以減少失敗的副作用,諺語說:不能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

當然事情總有例外,拉封丹寓言有個故事,一頭毛驢在兩捆草之間猶豫吃哪一困,最終餓死了。

可見有時候選擇太多也很麻煩,就好像皇上,每天晚上都為翻哪塊牌子傷腦筋。

項羽肯定沒有讀過拉封丹寓言,也沒當過皇帝,但是他讀過另外一本書,“孫子兵法”,

孫子說:焚舟破釜,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

小時候叔父逼著項羽學習兵法,項羽粗枝大葉的看一遍,記住幾句話用來應付老師檢查,其中就有這一篇。

可見讀書還是有用的!老師檢查作業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項羽的威逼利誘加忽悠下,楚軍渡河以後,像一群餓狼,殺氣騰騰的撲向羊群。當然,光忽悠是不夠的,太容易穿幫,還需要實際行動,所以項羽每次行動都是衝在最前麵。將軍在前,誰還好意思偷懶,誰還敢偷懶。不玩命都不好意思,既然藥丸,咱們就玩把大了,拚了。

以狠出名的秦軍這時候才發現,對麵衝過來的這群土包子太狠了。軟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遇見過不怕死的,沒有遇見過這麼多不怕死的,右手砍下來,就用左手拿著刀繼續砍,腿砍斷了,坐在地上繼續砍,隻要你不砍死他,他就一定要砍死你,砍不死你,砍你兩刀也行,讓同夥來砍死你。幾萬敢死隊衝過來,神仙也擋不住。

倒黴的王離,以為來的是一群羊,邀功的奏折都準備好了,卻用不上了。捕獵者成了獵物,到嘴的鴨子飛了不說,還撞上了項羽的槍口。

經過兩個月的戰鬥,楚軍九戰九勝,擊潰了二十萬秦軍,活捉主將王離,擊殺秦將蘇角,涉間自殺。

對於這場戰鬥,曆史上記載很少,“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寫道: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諸侯軍乃敢擊圍巨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間自殺。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基本引用了太史公的說法,“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引兵卻。諸侯兵乃敢進擊秦軍,遂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自燒殺。”

如此光輝偉大的一場戰鬥,就這麼幾個字打發了,有些不尋常。常識告訴我們,事情不尋常,必然有隱情,在筆者看來,這場戰鬥別有隱情,我們來八一八。

按照曆史記載,項羽有五萬人,諸侯聯軍十五萬,圍攻巨鹿的王離有二十萬人,駐守棘原的章邯有二十萬,項羽對比王離的兵力是一比四,處於絕對劣勢,戰鬥打響以後,項羽命令英布抄了王離的糧草通道,然後包圍了王離,王離因為缺糧導致戰鬥力下降,最終失敗。

缺糧的確是可以影響戰局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把王離的失敗全部歸因於缺糧,這也是講不通的,按照前文交代,楚軍隻帶了三天的口糧,雙方後勤供應都有問題,即便楚軍按照計劃搶奪了王離的部分軍糧,王離不是地主,家裏也沒有多少餘糧,戰鬥持續了兩個月,楚軍就和鬼子進村一樣,天天靠搶糧活著。所以這一點說服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