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股東去世了,理論上來說應該由大股東的合法繼承人來繼承大股東的股份,楚懷王作為名義上的董事長,主要功能類似於精神領袖,不參與公司管理。
但是在大股東去世以後,這位名譽董事長主動提議召開董事會,要求針對股權問題進行在分配,長期以來中小股東對大股東的獨斷專行非常不滿,也希望借此機會獲取更大的表決權和控製權,如果大股東的繼承人完整繼承了大股東的權力,一切將維持現狀,所以當他們看到楚懷王站出來的時候,雙方一拍即合。
大股東的權益就這樣被名譽董事長和中小股東奪取。
楚懷王宣布合並呂臣項羽的部隊,由自己統帥,任命劉邦統領碭郡兵馬,封為武安侯,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稱魯公,封呂臣為大司徒,呂臣父親呂青為令尹。
權力分配完成以後,楚懷王的野心還沒有得到完全的滿足,他需要在董事會中配置一個忠於自己的代理人,這樣他才能持續的獲得影響力,成為有實權的領袖。
齊國的使者高陵君顯此時正在楚國訪問,沒有錯,正是之前和宋義有過接觸的高陵君。他覲見楚王說道:我在之前來的路上遇到貴國的宋義將軍,他推論武信君的軍隊會失敗,結果沒過幾天,武信君果然敗了,軍隊還沒有開戰就能預見結果,可見宋將軍是個懂兵法的人。
高陵君是隨口這麼一說,還是與宋義熊心合謀,曆史沒有記載,但是這個時機非常的微妙,就好比打牌,懷王剛聽牌,就有人點炮了。
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宋義與高陵君合作導演了這出戲,高陵君作為一個重要友好鄰邦的官員,在楚國說話有一定的分量,他外國人的身份又可以洗清合謀的嫌疑,由他來推薦宋義再合適不過,而且,不久以後,宋義的兒子就被齊國任命為相國。
這裏讀者可能會有一個疑問,高陵君幫助了宋義,還任命宋義的兒子為相國,那麼齊國得到什麼好處呢?
這個問題可以這樣理解,宋義出任大將軍,不單單是楚懷王在楚國內部的權力代理人,還會成為齊國在楚國的利益代理人,為了控製宋義,宋義的兒子必須留在齊國,名義上是相國,其實可以看做是人質。
這樣來看,一切疑問迎刃而解。
對於楚懷王,宋義無疑是一個不錯的人選,有人推薦,有資曆,出身好,簡直就是給自己量身定做。
熊心立即召見宋義,經過一番麵試,當即拜宋義為大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兵分兩路,一路由宋義統帥,北上援助趙國,一路由劉邦帶隊,利用秦國空虛直搗老巢。
各路將領都以宋義為統領,宋義號稱“卿子冠軍”,意思是宋卿位居諸將之上,為一軍之冠。這個封號也是楚王的意思,捧宋義上位的心可見一斑。
出征前,楚王與各路將領約定,誰先打進關中,誰就封王。
《晏子春秋》曾經記載過“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楚懷王一定讀過,如果說宋義上位是宋義與高陵君的計謀,那麼這個封王的計謀可以充分看出楚懷王真是家學源遠流長。
自古以來,帝王都願意臣子拚命為自己幹活,卻有不希望臣子團結一致,臣子太團結,皇帝就會成為大臣合夥鬥爭的對象,所以說,控製大臣內鬥在曆朝曆代都是一門帝王必修課,懷王羊倌出身,並沒有太傅給他講述這些帝王之術,在這麼短時間自學成才,學習能力是非常不錯的。
誰都知道這個一個有毒的餅,但是誰都想去咬一口。
公元前207年,卿子冠軍帶隊,楚軍浩浩蕩蕩殺奔巨鹿。
軍隊剛剛抵達安陽,宋義就下令原地待命,不走了。
為什麼不走,宋義給出的原因是:要等秦趙兩國決出勝負以後,坐收漁翁之利。
表麵上看,這是一個合理的計劃,秦國贏了,元氣大傷,趙國勝了,楚國可以趁勢打落水狗,總之,無論誰贏,楚國都是贏家。
項羽卻不這麼看,他告訴宋義,趙國已經岌岌可危,不可能取得勝利,一旦秦國攻占巨鹿,氣勢將達到一個頂點,楚國也難以獨善其身,隻有趁著現在,和趙國裏外夾擊秦國,才有獲勝的一線希望。
宋義不同意項羽的意見,他告訴項羽“衝鋒陷陣,我不如你,運籌帷幄,你不如我”,這句話是不是很眼熟,“打牌,你們不如我,打仗,我不如你們”
宋義還警告項羽“如有有人不聽命令,就地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