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霸王出世(1)(2 / 2)

後世人對於項羽劉邦見到秦始皇的感慨莫衷一是,在筆者看來這兩句話意義相仿,都是看到大人物的一種自然反應,誰不想富貴,誰不想當皇帝,換做是今天的人穿越到那個時代多半也會有類似感慨,隻是不同的話語代表了不同的性格習性。

劉邦更像是一個習慣於社會法則的人,認同秦始皇的王者之氣,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做到他那樣,所以他說出大丈夫應如是這樣的話語,

而項羽卻像一個叛逆的小孩子,對於秦始皇的威儀也認同,但是不服氣,他認為秦始皇威風是威風,但是沒有什麼了不起,自己將來也能做到,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做,他不去想。

這就是不同,一個是成熟人的結論,一個是孩子氣的呼喊,不同的年齡,閱曆,性格決定了他們以後行事方式的差異,若幹年後的結果在這一刻就已經種下。

後來項梁殺了人,惹下人命官司,在老家待不下去了,當時戶口遷移比較容易,也沒有網上追逃,項梁帶著一家老小搬家到了蘇州。

蘇州是個好地方,項梁是個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情商高,這種人在任何地方都不會默默無聞,過了一段時間,項梁當地逐漸混出了一點小名氣,連蘇州當地的一把手殷通也認得他,和他成了朋友,有什麼事情經常找他商議,有了這個靠山,項梁漸漸看到了機會。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消息傳出來以後,關東六國舊地沸沸揚揚,大家看到了機會,開始躍躍欲試。

殷通和沛縣的縣令一樣,有些尷尬,這也是曆朝曆代末年地方官員的通病,首鼠兩端,不能自已。選擇起義,短期收益大,長期風險大,不起義,短期風險大,長期風險也很大,猶猶豫豫。

對於項梁這種通緝犯,改朝換代是改變命運最好的機會。但是項梁是個非常有心機的人,認識殷通多年,卻沒有泄露一點自己的信息,在殷通眼裏,項梁隻是一個有能力的外鄉人,其他的一概不知。

當殷通就怎麼起義這件事情詢問他意見的時候,項梁知道機會來了,趕緊開足馬力,從曆史到現實,從皇帝到百姓,給殷通論述了一遍起義的必要性。總之:起義是對的,錯過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

殷通雖然在當地主要領導崗位上工作多年,卻是個缺乏主見的人,這種人耳根子軟,被項梁一堆忽悠就給裝了進去,最終決定起義。

除了項梁意外,殷通還有一個親信,叫做恒楚,這個人的具體身世曆史沒有交代,應該在蘇州當地是個有一定聲望的人,一個好漢三個幫,殷通決定任命項梁和恒楚為左右將軍,輔佐自己起義。

理論上來說殷通是對的,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尤其是帶兵打仗,有兩個人相互製衡,才能維持自己的地位。

但是他忽略了一個致命的問題:恒楚和項羽是好朋友。

此時的恒楚因為犯了事,正在外邊躲藏,項梁告訴殷通,我侄子項羽和恒楚很熟,要不把他叫來,您當麵交代幾句,派他去把恒楚找回來,我們大家再起兵。

殷通答應了,項梁的侄子少年英雄,在蘇州小有名氣,殷通也想見見。

在蘇州市政廳,項羽見到了殷通,項羽這年23歲,放在現在就是大學剛畢業的年紀。

經過初步的麵試,殷通對項羽很滿意,小夥子身形高大,氣勢雄偉,小時候上過很多培

訓班,多才多藝,眼睛識別度高,屬於那種站在人堆裏一眼就能認出來的,殷通高興的連連點頭,這樣的人跟著自己一起起義,將來必定是一員猛將。

可惜這員猛將是來要他命的,如果當年荊軻進宮帶的不是秦舞陽,而是項羽,曆史說不定就要改寫!

殷通正在暗自得意,站在一邊的項梁對著項羽一個眼色,項羽收到信號以後,非常沉著冷靜的走過去,砍死了殷通。

一把手被殺,蘇州府大亂!

項羽非常冷靜的把殷通的頭砍下來,又找到殷通的官印,對著眾人宣布:大家有兩個選擇,一是做他們項家的人,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做個死人。

蘇州府的官員自然不肯這麼隨便就範,幾十個侍衛衝上來,打算殺了項梁叔侄為殷通報仇。

項羽發揮的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