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張耳與陳餘(2 / 2)

將軍起兵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天下的百姓?張耳問道:

當然是為了天下的百姓,我是農民的兒子,要不是官府要殺我,我也不會走到今天,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大家。陳勝說的義正辭嚴,鄭地有聲,臉卻有些紅了,呼吸也急促起來。

既然將軍是為了天下的黎明百姓,那現在就更不應該稱王。張耳接著說道:

秦國吞並別人的國家,殺害無辜的老百姓,將軍冒著萬死的危險起兵反抗,就是要為了天下的老百姓除害啊,如今您剛打下陳縣,就想自立為王,天下人會覺得您是為了自己的私心才這樣做的,所以您現在不能這麼做?

那我應該怎麼做?陳勝問道:

張耳陳餘相互一看,心想發揮我們哥倆才能的機會來了。

接下來張耳陳餘給陳勝提出了一個足以媲美隆中對的絕世建議,如果陳勝吳廣按照這個建議執行,曆史無疑將會被改寫。這裏說是“如果”,可惜曆史不能假設,但即使這樣,依然不能抹殺它的價值。

這個建議是這樣的:

我們不建議將軍稱王,並非永遠不稱王,現在不稱王,是因為時機未到。

張耳陳餘說道:將軍現在要做的應該是火速率軍大張旗鼓的向西前進,一邊招兵買馬,一邊派人尋找六國國君的後裔,找到以後扶植他們,為自己培養同盟軍。

將軍知道,六國破滅的時間還很短,許多原來六國的將軍大臣都隱藏在民間,這些人都是有能力的人,如果他們能聽命將軍,一起反抗暴秦,將軍的事業就會得到巨大的幫助,那成功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

六國的君主雖然已經死去了,但是他們的後裔還在,原有六國土地的人民依舊思念他們往日的君主,將軍雖然聲名顯赫,但是短時間內號召力還是不如那些國君的後裔,您扶植他們,以他們的名聲來號令原來六國的百姓,事半功倍。

這裏要補充一點,六國滅亡以後,秦始皇並沒有斬盡殺絕,許多貴族的後裔的確還在,秦始皇比起他兒子,在殘忍這個問題上還是有較大差距。

張耳陳餘繼續說道:秦國雖然暫時失敗了,但是依舊很強大,靠我們自己贏不了,但是當天下百姓都被動員起來,整個天下就都成為了朝廷的敵人,敵人越多,朝廷的兵力就越分散,越分散我們的困難就越小,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而當我們把這些起兵的人聯合起來,就可以依據攻克鹹陽,到時候將軍就是六國複國的大恩人,他們感激你就會服從你,您那個時候在稱王,就成為眾望所歸,天下就是您的了,何必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失去得到天下的機會呢。

如果您現在就稱王,大家會覺得好像我們已經成功了,鬥誌就會鬆懈下來,現在秦國依然非常強大,隨著您名氣的增大,越來越樹大招風,危機正在不斷靠逼近,一旦朝廷反應過來,那是非常可怕的,我們現在的力量可以攻克幾座小城,但是比起整個國家,還差的很遠,所以將軍一定要認真考慮,現在的確不是稱王的好時機。

不能不說,張耳和陳餘這兩個人太厲害了,看的非常準,一針見血擊中要害。

一千多年以後,也是類似的情景,一位叫做朱升的學士給另外一個農民起義家提出了九字方針: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位農民起義家非常清醒的接受了建議,最終取得了天下。

這位農民起義家的名字叫做--朱元璋!

可惜陳勝最終沒有聽信張耳陳餘的建議,從這一刻起,他的命運就注定了。

不能不說,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人在低穀的時候往往埋怨自己沒有得到機會,可得到機會以後又常常錯失,究其原因還是自身的某一方麵出現了問題,陳勝是個農民出身,有理想,富於冒險精神,有一定的領袖才能,這幾個優點讓在在大澤鄉的起義中脫穎而出,成為點燃起義導火索的領頭人。

但是他的缺點也很明顯,格局太小,目光短淺,貪戀富貴,看到的隻是眼前的利益,聽不進人言,經過起義初期的野蠻生長以後,各種問題就開始暴露出來。

公元前209年8月,就在起義以後一個多月,陳勝正式在大城市陳縣稱王,以張楚作為國號,自立為楚王,張楚就是張大楚國的意思,既然以楚國的名義裝神弄鬼,索性裝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