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巡視是公元前220年,統一的次年。這是秦始皇巡遊的開始,這次巡遊走到了寧夏西部、甘肅東部,經甘肅隴西,到達秦人祖先故地天水、禮縣,再沿祖先東進線路回輦寶雞、岐山、鳳翔,歸鹹陽。這條秦人東進線路,曆經34代帝王,曆時600多年。這次巡遊可以看做是重走長征路,向開疆拓土的先人致敬。
第二次是公元前219年,主要是巡行東方郡縣,這次巡遊可以看做是征服者對被征服者的檢閱。東方是原六國之地,東方郡縣是在統一戰爭中新設立的郡縣,他先是登峰山、泰山,封山勒石刻碑,歌頌秦軍和自己的功德。接著去了煙台、膠南,沿東海到江蘇的海州、徐州,又南下安徽,渡淮河,到河南,車轍又碾過湖南長沙等地。從陝西商縣回鹹陽。
第三次是公元前218年,這次巡遊很不愉快,先是走到博浪沙,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原陽縣城東郊,被人偷襲,一個六十斤重的大鐵錘擊中了皇家馬車二號,秦始皇當時乘坐的是皇家馬車一號,二號作為備用掩護車被砸的粉碎。秦始皇大怒,命令地方官十天之內必須抓到凶手,但是凶手非常狡猾,地方官刮地三尺也沒有抓到,甚至都不知道是幾個人男人女人做的案。秦始皇大怒,把懷疑對象全部處死。即便如此,也是遊興全無。後來勉強巡遊了山東半島的沿海地區。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此期間又被一個來自江蘇贛榆叫做徐福的神棍忽悠,騙去三千童男童女和船隊去海上尋找仙山神藥,一去不回。秦始皇有氣無處撒,更加鬱悶。後世考證徐福帶著童男童女跑去了日本,是現代日本人的始祖之一。
第四次巡遊是在公元前215年,在歇了兩年後,秦始皇又開始巡遊。這是第一次北巡,主要是針對北方一線長城修築的工程視察,秦始皇向北而去。從潼關過黃河去山西,到了河北邯鄲,東抵秦皇島。出了山海關,到達遼寧綏中海濱。回途內蒙古,經陝西榆林、延安,回鹹陽。
第五次巡遊的路線是這樣規劃的,先到湖北的雲夢,祭奠埋葬在九嶷山的舜帝,雖說秦始皇自比功業超過上古三皇五帝,但是對於這種上古賢君依然要表達一下尊敬,然後順江而下,經江蘇丹陽到浙江的錢塘,再經浙江諸暨上會稽山,到那拜祭夏朝的始祖大禹,接著沿海北上,到琅邪,就是現在的山東臨沂,再到山東威海的榮城山,最後一路向西回鹹陽。
前幾站路線走的很順利,到達山東煙台榮成山以後,秦始皇打算親自出海尋找神仙,被大臣阻止,說海裏有各種精怪非常危險,秦始皇一怒拔劍,讓士兵在海邊射死了一條無辜的大魚,因為隨行的神棍說這條大魚是海裏的妖怪,帶頭阻止皇上出海尋仙。
魚死了出海也沒有成行,秦始皇一路向西,打算回鹹陽。
不幸就在此時發生。
走到平原津,就是現在的山東省平原縣,秦始皇犯病了,而且非常嚴重。旅途在外生病是一件非常倒黴的事情,這次倒黴的是秦始皇,倒了大黴。
他年輕的時候得過腦膜炎,還有癲癇病,這次突然癲癇發作,帶的腦膜炎複發,這兩種病放在今天依舊是非常的危險,加之旅途勞累,秦始皇一病不起。
秦始皇很清楚,大限將至!
生病的那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站在屍山血海之中,無數猙獰的麵孔張手向他索命。
那些麵孔中,有很多人他認識,比如呂不韋,比如荊軻,樊於期,燕太子丹…
還有無數的麵孔,穿著已經破滅的六國各種各樣的服飾,操著天南地北的各種口音。
他是真龍天子,天命加身,受神佛庇佑,那些鬼魂以前不敢來找他,現在敢出現,這是天意,說明天命已經離他而去了。
其實這第五次巡遊本身就與原計劃不符,前四次巡遊都選在春天,萬物複蘇,天地開泰,春天出發秋季回來,時間算的很好。但是這次卻是十月出發,原因非比尋常。因為在這之前發生了三件怪事:
第一件就是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出現了熒惑守心的天象,古人都都迷信,占星官認為“熒惑守心”意味著,輕者天子要失位,嚴重者就是皇帝死亡。
同年在秦國的東郡掉下一塊隕石,放在現在這可是一大筆財富。在當時雖然不值錢,卻也不是凡物,於是有人偷偷在隕石上刻下了“始皇死而地分”。這幾個字包含著兩個意思。一是秦始皇要死了。二是秦始皇一死,秦的土地將被別人分割占領,也就是秦要滅亡了。無論哪種意思反正秦始皇都要死了。死是秦始皇最忌諱的事情。一番追查無果後,暴怒的秦始皇下令將隕石周圍居住的百姓全部殺光,將隕石燒了。
到了這年秋天,又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秦始皇的一個使者從東邊經過華陰時碰到一個人,手裏拿著一塊玉璧,攔住了使者讓他將璧替他送給滈池君,並捎句話“今年祖龍死”。祖龍說的就是秦始皇,使者感到很莫名其妙,但那人突然就消失在了夜幕中。使者回來後將璧獻給了秦始皇,並告訴他一切。秦始皇聽後臉色大變,沉默後說:“山鬼隻知道一年的事。”
後來秦始皇經過鑒定,此璧正式秦始皇在繼位二十八年南巡時,用來祭江而沉入江的璧。
三件怪事連續發生,秦始皇占卜後得知有兩種方法可以化解。一種是遷徙,要遷一部分百姓到別的地方。另一種方法是出遊。因此秦始皇首先遷了三萬戶人民,然後等不到開春,十月就開始出巡。
人算終究不如天算,即使這個人九五至尊,天之驕子。
秦始皇很忌諱談死,但他是雄才大略之主,知道自己時日無多,趕緊擬了一道詔書給扶蘇,讓扶蘇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蒙恬,然後回到鹹陽主持葬禮,實際上就是要扶蘇繼承帝位。
但是這道詔書卻沒有發出,因為秦始皇覺得自己一天沒死,一天發這個不吉利。
好吧,這一天終於來了!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這是太史公司馬遷的原話,七月丙寅具體是哪一天有爭議,在七月夏天是沒有爭議的,巡遊的車隊走到沙丘平台,就是今天的河北省廣宗縣大平台村南,秦始皇駕崩。
一個時代結束了!
這個時代結束的非常突然,甚至有些突兀。祖龍就這樣死在旅途中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地方。
死去元知萬事空!
無論你喜不喜歡他,他都是華夏曆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君王,有必要對秦始皇做一個簡單的評價:
一:他統一了六國,結束了延續四百年諸侯混戰的戰國時代,車同軌書同文,並創造性的改革了郡縣製,建立了一個統一集權的多民族國家,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利大於弊。
二:他好大喜功,橫征暴斂,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墓,萬裏長城,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他還推行嚴刑峻法,焚書坑儒,從肉體和思想了控製百姓,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評價很簡單,太複雜反倒讓人雲裏霧裏記不住,對於一個帝王來說,能做到第一條很不容易,既要有大機緣,也要有大能力。
第二條完全是貶義詞,這與他的性格非常匹配,曆史上的暴君昏君都這樣。
但是好與壞,他終究是死了,哪管洪水滔天。
隻是他不知道一切會來的那麼快,他的死會帶來這麼大的變故。
從他死亡的那一刻起,這個花費他無數心血,曆經數代努力建立起來的龐大帝國,走入了風雨飄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