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D電影華麗逆襲的交流革新(3 / 3)

本雅明認為講故事的人和聽眾之間存在聽說互動,而隨著小說的興起,講故事的傳統慢慢消失了,由此他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個體經驗的可交流性正在消失。”[10]實際上,借鑒本雅明關於講故事與寫小說的區別的界定,2D電影的講故事與3D電影的講故事有著實質性的差異。2D電影中講故事時的強製思維的方式使受眾成為被動的消費者,以至於他們沉溺於孤獨而疏離的思考狀態。而3D電影中講故事時的特殊視覺效果則使得觀眾在觀影中身心融入影片構建的類真實時空中,這一融入使得自我從自己占據的獨一無二的存在方位和時間出發來應對其它的自我和世界[11],融入後,自我內心的存在感使得觀眾在麵對一些場景時不有自主的發出聲音或在身體或表情上有所回應,這一直接的交流使得3D電影的交流與2D電影時代相比具有實質性的突破,3D電影的交流似乎回歸了古老的講故事傳統,也在這一新型講故事式的交流方式中為個體經驗的獲得提供了契機。

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將對話分為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及人物與其內心的對話兩種形式,電影作品的交流就是人物內心關於想象世界的對話,通過個體的思維去構建事件發生的時空,這一交流過程中涉及了作者、世界、作品、讀者的多邊的基於想象界的交流,從對話的角度講,2D電影是一個觀眾與作品的直接對話及觀眾與作者的間接對話的過程。而觀眾與世界的交流是通過與作品及作者的交流而逐步形成的。而3D電影中的交流凸顯了視覺感官的直觀作用,觀影過程更像是在遊樂場乘坐雲霄飛車一類的驚險遊戲,讓人激動得透不過氣。[12]這一交流過程不論在感官上還是在心理上均縮短了讀者與世界的距離,也就意味著3D觀影中通過觀眾直接與類真實世界的對話,在這一對話中,實現了觀眾與世界、觀眾與作品中的人物的直接的情感、動作的勾連。也即意味著觀眾與類真實世界的交流是不間斷的、持續的過程,觀眾在與類真實世界的對話中不斷思考,整合觀點,形成自己的經驗。作者或作品試圖表達的觀點隻有在融入類真實的世界,才能被觀眾所體驗並實現與觀眾的交流。3D觀影的觀眾通過這一對話進程完成自我與世界的交流。

小結

人總是在與世界的交流中實現自己的認知和價值的,在我們認識世界時,我們必須與世界有實質性的接觸,不論是身體感官的,還是內心的,隻有讓觀眾在與世界的接觸中形成思考和認知,個人與世界的真正交流才得以實現。3D電影構建的類真實世界通過與觀眾的感官的及內心的互動提供了個人與世界多元、互動交流的新途徑,觀眾在類真實的時空間可以體驗生命曆程,重新思考自我與世界的關係,迅速形成認知並獲取經驗,並為自我與真實世界關係的思考提供關照。

參考文獻:

[1]田長樂.3D電影及其發展展望 [J].當代電影,2011( 4 ):153.

[2]楊遠嬰.電影理論讀本[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193.

[3][9](加)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50,17.

[4]胡奕顥. 3D電影美學初探[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4):86.

[5]魯道夫·阿恩海姆.視覺思維 [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56.

[6]周曉明.人類交流與傳播[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1.

[7][10](英)D·H梅勒.交流方式 [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102,106.

[8](美)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4.

[11]丁亞平.藝術文化學 [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63.

[12]張悅等.從窺視到闖入:3D電影的藝術美學之思 [J]. 電影文學,201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