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草根高手 致富真經(3 / 3)

不僅如此,他在服務上也很下工夫,不僅生產丸子,還教人怎麼吃丸子。企業專門有一個味道的管家係統,而且會在全國很多地方去尋找特色美食,反過來在產品上進行深入的研發,做出來適合於當地的產品。

在中國農業銀行的幫助下,惠增玉的企業規模擴大,2011年廠房麵積達到了30萬平方米,日產量達到了700噸,成為行業之最。2012年年銷售額突破十個億,領跑中國速凍肉丸行業。

四、出招犀利的大米奇人

2003年,他用別人十分之一的本錢就在大米加工市場稱大,並在六個月後賺回十倍的利潤。2009年,麵對虧損局麵,同行退避,他卻迎難而上,當年銷售額實現翻倍增長,突破五個億。

避開熱門一戰成名

楊正青1990年從開服裝店起步,開過麵粉廠,做過掛麵廠,1999年建起了大米加工廠,可是折騰了六七年,他的米廠效益一般,在當地近百家大米加工廠裏,隻是無名小輩。可誰都沒想到,如今他在江西省首屈一指,成為全國龍頭企業。關鍵的一步是2003年,他用很巧妙的辦法,做成了一件當時誰都認為不可能做成的事。

2003年10月,稻穀剛一成熟上市,就出現了以往從沒有過的情況,價格一路猛漲。開米廠就要有稻穀,大大小小的糧商手拿重金四處搶購,可這時候的楊正青卻幹著急。在行業裏,他的實力小,眼看就要從這場遊戲中出局。就在楊正青為稻穀發愁的時候,他發現了一個沒人注意的細節。

楊正青介紹,如果這個行業裏都是做普通稻的廠,跟他們的競爭就大了,如果不是做普通稻的,跟他們競爭就小。稻穀分優質稻和普通稻。優質稻的競爭小,但收購價高。在很多人看來,楊正青本來就沒錢,還要搶購大量的優質稻簡直就是癡人說夢。可誰都沒想到,他卻把這事做成了。

2003年12月,就在同行紛紛搶購稻穀的時候,楊正青決定去見一位強勁的競爭對手,這個人就是當地糧管所的所長吳敏華。

找最強的競爭對手談合作,這在誰看來都是極不靠譜的事情。可誰都沒想到,楊正青不僅把事情談成了,還得到了吳敏華的大力支持。

江西省貴溪市黃柏糧管所所長吳敏華介紹:當時楊正青實力不夠,他就交10%的定金,其它的就是我們農發行貸款,我們給他收,銷糧的時候他就把這個款打回來。最後幫他收了200多萬公斤。

隻用同行十分之一的本錢就撬動了市場,沿用這個辦法,楊正青又陸續找到了幾家糧管所合作,幫助他搶購了2萬噸、價值上千萬的稻穀。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糧管所為什麼要幫助楊正青這個競爭對手呢?楊正青注意到了糧管所的一個情況。

楊正青表示:他們對效益這一塊也感興趣,因為你看,普通的稻子,他正常收購,國家收購價,反正保證正常的費用,那麼優質稻這塊能合作經營做起來,他們就有效益了,而且這一塊又是他們不敢去收的。

楊正青看準了糧管所的心理,於是提出,他負擔稻穀跌價的風險,並且保證糧管所的利潤,就這樣,靠著10%的定金,楊正青撬動了市場,用同樣多的錢,產出的利潤就是同行的十倍。就連他也沒有預料到的是,過了6個月,稻穀價格暴漲。他最後賣掉了7000多噸稻穀,賺到了300萬元。

挫折後的轉變

這場稻穀搶購大戰讓楊正青一戰成名,這也刺激了更多的糧商,2004年,稻穀一上市就遭遇搶購。但這一年出現大量含水量過高的稻穀,儲存時間一長就會發黴變質。可麵對令人眼紅的行情,大大小小的糧商們放鬆了警惕。到了2005年,楊正青虧了100多萬,很多小廠直接破產。

楊正青意識到,不能再盲目存糧,去做這個短線的行為,要想做好必須走品牌之路。2005年,楊正青開始頻繁地跑廣東、福建、浙江等地,去看這些國內主要大米市場,在廣州市場上,他注意到了行業內的一個新變化。

大米原本就是一個利薄的行業,可楊正青看到,廣州米廠的利潤比自己高出三分之一,這讓他很震驚。差別就在於廣州加工優質稻,而自己加工的是普通稻。此前,他也大量收購優質稻,可加工的少,大部分稻穀都當做原糧賣掉了。2007年5月,他做出了一個決定,在當地大米行業內炸開了鍋。

楊正青決定改變產品結構,主打產品從普通稻變為優質稻,但建一個新的大米加工廠總投資大概在2000萬元左右。楊正青決定冒險。

比例是個秘訣

要想了解那段曆史,不得不提楊正青2008年特意設置的一個房間。這個房間裏最顯眼的就是擺在台麵上的五個電飯鍋。他說,米廠的秘密就在這幾個電飯鍋裏。每周,他們都會煮上幾個品種的米,然後品嚐。

為什麼楊正青要建這樣一個專門嚐米的房間呢?這個創意來自於他2008年去超市的一個發現。楊正青在超市蹲點,看看究竟市場上消費量最大的是什麼米,購買的主力人群是誰。經過幾個月的調查,楊正青發現,不同地域消費者對米的軟硬度喜好不同,不同年齡段對米的特性和香型也各有喜好,於是,他決定把不同的米按比例混合,調配出多重品質的米,以滿足不同消費人群的喜好。像福建、閩南那邊大眾的口味喜歡偏軟的,廣州喜歡稍微偏軟的、但清爽的。配製米複雜也不複雜,都是按照比例配製的,但要想獲得這個比例需要下工夫。這正是楊正青的秘訣之一。

吃虧真的是占便宜

2009年,新建的工廠投產了,主打產品從過去的普通米變為優質米。這個變化實在太大了,全廠上下都在看,楊正青如何打開市場。2009年10月,一個經銷商給楊正青打了一個電話。

就是這個電話,引出了一連串戲劇性故事。更讓大家想不到的是,這接二連三的事情引爆了大米的銷售,大米銷售額當年實現了翻倍增長,突破5億元。可要把這個事說清楚,就得從經銷商電話裏提到的一個訂單講起。

這個單子以前是另外一個企業在做,現在給我們一個機會,但價格很低,算下來還要賠幾萬元錢。楊正青當時急需打開超市渠道,所以照樣接了這個賠錢的單子。這讓經銷商都很意外。就是這個決定,引出了後麵接二連三的戲劇性的事。楊正青跟生產人員溝通後,這才發現,超市要的品種已經沒有貨了,倉庫裏剩的都是高價的優質米。

楊正青本想用點小虧損博得超市的好感,可沒想到小算盤沒打好。如果用優質米打特價損失可就大了。可再想想先前跟人家拍著胸脯子打包票,必須幹。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楊正青所料不及,以至於公司的人都說,幹脆別和超市合作了。

貨拉過去賣得非常好,對方要追加訂單。楊正青有些生氣,俗話說,人不能占便宜沒夠。可超市為了讓消費者得實惠,拉人氣,決定把這個便宜進行下去。就在楊正青也猶豫怎麼收場的時候,他猛然發現,自己苦苦追求的市場已經向自己打開了大門。包裝米品牌出名了,銷售大增。

2009年,楊正青用優質米打促銷,僅在南昌市的一個超市裏,2個月賣掉了1000多噸,虧掉了10多萬元,在一斤大米隻賺幾分錢的行業裏,這樣的虧損算得上慘重。可是,楊正青卻用這個辦法成功地打開了市場,銷售額同比增長5倍,年銷量達到5000多噸。靠著優質米打促銷的戰略,2012年的銷售額突破5億元。

五、“笨”出來的粘豆包

用料是“笨”的,純自家種的;生產是“笨”的,純手工包的。因為“笨”,葛紅東的粘豆包火了。每年冬天不出半個月就會有幾百萬元進賬,年銷售額突破千萬元。

粘豆包有800多年的曆史,是東北人的特色小吃。哈爾濱市阿城區亞溝唯一一家通過認證的綠色食品笨磨坊粘豆包。“我們的粘豆包好在一個‘笨’字,首先用料是‘笨’的,用的都是自家種的玉米和豆子;其次製作是‘笨’的,磨麵和絞餡都是純手工;最後出來的成品也是‘笨’的,是從小就會包粘豆包的亞溝人一個一個包出來的。再配上東北人特有的樸實,每個豆包都被裹進了濃濃的東北情。”哈爾濱天一生態農副產品總經理葛紅東說。

用料全部自家種

“亞溝粘豆包突出一個‘笨’字。”說起為粘豆包選材料,葛紅東認真地說:“我們的原料都是自家門前種的玉米,紅豆選的也是指定的豆種。”

據葛紅東介紹,選料是做粘豆包的第一關,“3年前,亞溝粘豆包專業合作社在自家門前種植了400多畝玉米地,生產純綠色玉米,並在省綠辦指定的紅豆生產基地購買了豆種,加工成純綠色的粘豆包新品。”

工廠經理鄭世傑說:“雖然綠色粘豆包的原材料比一般的粘豆包貴30%,但仍深受廣大顧客歡迎,供不應求,我們計劃明年擴大綠色粘豆包的產量。”

用心才能磨出好麵

在粘豆包加工車間內,磨米師傅李慶吉一邊向磨裏撒米一邊說:“一天至少要磨4噸發酵米。磨米講究速度,磨快了米不細,影響質量,磨慢了,供不上包,影響整個加工進度,要想又快又好,全憑手上功夫!”

葛紅東表示,亞溝粘豆包不僅原料是“笨”的,磨麵也用的是“笨”方法。“因為目前粘豆包是大批量生產,因此多采用機器研磨。以前咱可是都用石磨自己磨。江米是最難磨好的一種米,因為太粘,需要很大的力氣才能磨勻。現在即便是用機器研磨,我們也要研磨兩次,這樣才能做出柔軟、細膩、有韌勁的粘豆包。總之,無論是用機器還是人工磨,隻有用心才能磨出好麵。”

溫火蒸出好豆餡

“粘豆包香不香,豆餡的好壞最關鍵。一鍋豆餡要蒸1個多小時,人哪都不能去,火大了糊,火小了生。”加工廠的工人說,蒸豆餡是粘豆包製作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一般都是老工人把關。

在車間裏,豆餡機裏擠出來的紅豆餡,像香腸一樣一根根排列整齊。每當一段“餡腸”被擠出來後,工人便將其切成大小均勻的小段,然後裝進大盆拿到外麵凍上,等硬度合適後送到下一個車間團成豆包。記者拿起一塊剛做好的紅豆餡品嚐後發現,沒有添加任何香精和糖分的豆餡,濃鬱香甜,口感細膩。

巧手三秒包一個

粘豆包在出廠前的最後一道工序手工包粘豆包。“我們用的是‘笨’方法。手上的力道用得好,粘豆包才夠味。每個亞溝人都會做粘豆包,用手工做成的粘豆包才最好吃。”

在車間內,農村婦女兩人一組相對而坐,每個人都在飛快地拾米、包餡、團豆包。剛剛還是一整盆的麵,大約十分鍾後,就成了一排排漂亮的粘豆包,整齊地排列在竹屜上。平均每3秒就能團出一個粘豆包。

由於亞溝粘豆包口碑好,專賣店每天都能賣出三四萬元的粘豆包。葛紅東2012年銷售收入超過一千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