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西的豐城和尼壤城情況也與蘭城的情況較類似,都是依靠河流建立起來的城池,人口則要略多於蘭城,大概在兩萬人左右。兩座城池內分別由他們的國王率領著千人左右的軍隊治理著麾下的百姓,不過由於這兩座城池的環境相對比較惡略,尤其是糧食方麵需要從鄰國且末購買,才能滿足國內需要。不過流經這兩個國家的東曲河的河床內出產少量的沙金和美玉,由於數量並不是很多,尚不足以引起周邊大國的覬覦,所以這兩個國家的百姓的生活倒也還算是富足。
可以這麼說,一旦將且末城控製在手中,不但可以滿足諾羌對於糧食的需求,同時也能夠扼住周邊的蘭城、尼壤城、豐城等小國的咽喉,並且能夠在最終迫使他們並入到諾羌的版圖之內,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隻要是拿下且末,就等於有大約超過十萬人口並入到諾羌,而且這其中還有近半的人口是在吐蕃退出這一地區之後出生的,這也就意味了可以增加約五萬的青壯人口。諾羌現在最最缺少的就是人口,沒有龐大的人口基數作為後盾,諾羌即便是擁有在強大軍隊,也是經不住消耗的。
按說諾羌北麵的渠黎國,人口數量一點也不比且末少,而且那裏的土地也要比且末更加的肥沃,但是那裏的勢力眾多,關係更加的錯中複雜。尤其是張義潮所統領的歸義軍,前些年重新打通了大唐通往西域的通道之後,歸義軍所節度的西州(吐魯番)距離渠黎國非常近,而渠黎國又與歸義軍走得比較近,所以在沒有搞清楚狀況之前,雷霆不想引來歸義軍對自己的敵視。這樣一來,短時間內他唯一可以向外擴張的方向,便隻有向西了。
說起來雷霆急於向外擴張,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他一下子便在諾羌國內召集了一萬正規士卒以及一萬後備兵力,這兩萬人已經基本上是合並前的諾羌國內,所有的青壯男丁的近八成,可以說已經到了窮兵黷武的極致,如果不是蒲國和圖克國的並入,在很大的程度上緩解了勞動力上麵的壓力,恐怕他連兩年都無法堅持下來。但是即便是如此,以當時的生產效率來看,如果不能夠在短時間內增加大量的勞動力,長此以往發展下去,仍舊會導致整體的崩盤。所以要想持續的發展下去,就必須不斷地向外擴張,直到國內從事生產的勞力與現有的士卒數量達到一個平衡點。
諾羌以及被它所吞並的三個周邊的國家都出產戰馬,這就使得諾羌軍隊的所有兵種都可以擁有戰馬代步,等到大軍到達指定的作戰地點以後,諸如弓箭兵和陌刀兵再從戰馬上下來進行步戰。有戰馬代步,全軍的行動速度便要比步軍的行進速度要快上許多,即便是以正常的行軍速度前進,仍舊要遠遠的高於步軍的行軍速度,可以達到驚人的每日一百二十裏。要知道正常情況下的步軍行軍速度每日隻有四十裏,即便是急行軍的速度也不過是每日八十裏。這樣一來就從很大的程度上減少了行軍途中的糧食消耗,在很大的程度上減少了糧草方麵所帶來的壓力。
薛平所率領的一萬大軍於五月二十二日離開都城典合城,並且在弩支城外停留了一日,補充了出發時有所欠缺的糧草後,於六日後抵達且末城外十裏的地方,並且紮下營寨。
麵對突如其來的諾羌大軍,且末舉國震驚。要知道即便是當初吐蕃人占領且末之初,也不過是出動了數千的人馬,隻用了數日的時間便攻破了且末的城池。如今諾羌居然出動了上萬的兵馬,從城牆上遠遠的望去,諾羌人的營地烏壓壓的占據了一大片地方,更本就見不到邊際,這又怎麼可能不令且末人心驚肉跳。
第二天上午的攻城,更加的令且末人魂飛魄散。諾羌人的連弩兵居然可以站且末人的的射程之外,向守衛在城牆之上的且末士卒發射弩箭。而且末方麵隻有立於城牆之上的六架投石車,可以對諾羌人的攻城部隊造成一點傷害,但是六架投石車在諾羌人數量眾多的攻城部隊麵前,簡直就是杯水車薪,根本就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還不等諾羌人的登城部隊出動,且末人的守城部隊便在對方的連弩打擊下損失慘重。剩下的士卒則全部躲在城牆躲的後麵,根本就不敢露出頭來進行反抗。
且末的王宮之內此刻已經比菜市場還要熱鬧,所有的大臣們分成了誓死抵抗和開門投降兩派,也不管對方是否在聽自己說話,一個個的扯開了嗓門大聲的訴說著自己的觀點,試圖以此來壓倒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