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堯帝見虞舜堅決不答應,生氣了,聲音沙啞地吼道:“舜啊,你也太不孝了,朕已經一百歲了,你忍心讓一個百歲老人起五更睡半夜地為國事操勞嗎?國內除了你,又再沒有更好的人選了,你還是服從吧。”
群臣也勸道:“是啊,堯帝已經一百歲了,年老力衰,精力不繼,你年輕有為,就挑起這個重擔吧,恭敬不如從命啊。”
虞舜見堯帝堅決傳位,群臣固請,隻好點頭同意了。
堯帝大喜,便在河洛築祭壇,於正月的一個風和日麗,萬裏無雲的大吉大利的日子,率領群臣,親自將一塊玉石沉入洛水,然後登上祭壇,燒柴祭告天地,三跪九叩之後,莊嚴宣告道:
“皇帝唐堯,年老力衰,難當大任,謹將帝位禪讓給虞舜,統攝全國朝政,撫臨四方,承天應命。軍民人等,不可有違!”
舜稽首拜謝後說:“臣德薄才拙,受帝如此信任,定當不遺餘力,會同百官,盡智盡職,為帝分憂,為國出力,為民造福。”
舜接受了堯帝的禪讓冊命後。他觀察了北鬥七星,列出了七項政事。於是向天帝報告繼承帝位的事,又祭祀了天地四時,祭祀山川和群神。又聚斂了諸侯的五種圭玉,選擇吉月吉日,接受四方諸侯君長的朝見,把圭玉頒發給各位君長。這年二月,舜到東方巡視,到達泰山,舉行了柴祭。對於其他山川,都按地位尊卑依次舉行了祭祀,然後,接受了東方諸侯君長的朝見。協調春夏秋冬四時的月份,確定天數,統一音律、度、量、衡。製定了公侯伯子男朝聘的禮節、五種瑞玉、三種不同顏色的絲綢、活羊羔、活雁、死野雞,分別作為諸侯、卿大夫和士朝見時的貢物。而五種瑞玉,朝見完畢後,仍然還給諸侯。五月,舜到南方巡視,到達南嶽,所行的禮節同在泰山時一樣。八月,舜到西方巡視,到達西嶽,所行的禮節同當初一樣。十一月,舜到北方巡視,所行的禮節同在西嶽一樣。回來後,到堯的太廟祭祀,用一頭牛作祭品。以後,每五年巡視一次,諸侯在四嶽朝見。普遍地使他們報告政務,然後考察他們的政績,賞賜車馬衣物作為酬勞。舜劃定十二州的疆界,在十二州的名山上封土為壇舉行祭祀,又疏通了河道。舜又在器物上刻畫五種常用的刑罰。用流放的辦法寬恕犯了五刑的罪人,用鞭打作為官的刑罰,用木條打作為學校的刑罰,用銅作為贖罪的刑罰。因過失犯罪,就赦免他;有所依仗不知悔改,就要施加刑罰。謹慎啊,謹慎啊,刑罰要慎重啊!於是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三苗驅逐到三危,這兩個人窮凶極惡的人處罰了,天下的人都心悅誠服。
虞舜又與四方諸侯君長謀劃政事,打開明堂四門宣布政教,使四方見得明白,聽得通徹。“啊,十二州的君長!”舜帝說:“生產民食,必須依時!安撫遠方的臣民,愛護近處的臣民,親厚有德的人,信任善良的人,而又拒絕邪佞的人,這樣,邊遠的外族都會服從。”
於是舜就組織人馬,製定天下統一的曆法,並頒布農時政令,指導農業生產,讓老百姓遵從曆法行事,安定天下之民,全國統一曆法,統一四時,天下從此進入大規模的農業社會,耕作有序,不違農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舜帝說:“啊!四方諸侯的君長!有誰能奮發努力、發揚光大堯帝的事業,使居百揆之官輔佐政事呢?”
群臣都說:“伯禹現在作司空。”
舜帝說:“好啊!禹,朕命你平定水土,還要努力做好百揆這件事啊!”禹跪拜叩頭,道:“禹才疏學淺,難於勝任,稷、契和皋陶,德才兼俱,帝還是選用他們吧!”
舜帝說:“好啦,別謙虛了,還是你去吧!”
卻說舜帝命禹治水,竭力扶禹,共謀大業,禹在舜的召喚之下,總結前人屢治不成的教訓,認為共工、鯀在治水過程中單純以堵的方法,築壩截流,是失敗的主要原因。爾後,舜指導、監督禹製定了新的治水方案,“分導其流而分其量,疏浚河身,以安其流。”舜又委派身邊大臣皋陶、伯夷等助禹實施治水工作。在禹治水的過程中,舜屢頒召令,號令諸侯百姓,顧全大局,團結一心,協同作戰,治理洪水,從九州到四海,每州集征三萬人,共計二十八萬人,由各州長分管帶隊服從禹的調遣。正是在舜帝的英明領導下、關懷指導下,大禹才得以順利完成了治理洪水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