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庭嘯看了看燕王,沒有話,顧驍楠知道,韓庭嘯的心結是一時半會不會打開的,即使成就不了自己的霸業,他也不會心甘情願的去幫助自己的殺父仇人的兒子,但是此刻如此尷尬,顧驍楠趕緊山前道:“請王爺放心,我們和庭嘯一定會為朝廷效力的。 Ww WCOM”
燕王看到韓庭嘯沒有答應,但看到顧驍楠如此回答解圍,也就不願再追究了,更何況自己最喜歡的兒子朱高熾為他們求情,便歎了口氣,道:“恩!既然這樣,那你們先下去休息吧?武!道衍大師,你們留下。”
大家聽完燕王的安排,便都先下去了。
燕王便對道衍大師與顧驍楠道:“時至今日,曹靖安已除,父皇已經賓,允炆太子即將繼承大統,本王下一步該如何是好?”
顧驍楠不願意插手,隻是安靜的等待道衍的主意,那道衍倒是早有打算,隻見他眯縫著雙眼,微微一笑,道:“王爺!我們等這個機會已經等的太久了,此次就是奪位的好機會。”
燕王眼前一亮,趕緊問道:“大師何意啊?”
道衍笑道:“皇上當國時,唯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中過,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我們便可以此為由,動兵變。”
燕王一聽,笑道:“大師好策略。”於是燕王朱棣便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因此,燕王動了“靖難之役”。道衍大師隨同朱高熾,一同跟隨燕王動兵變。而顧驍楠等人卻真心的不願意插手皇家事端,便於當夜悄悄的離開了金陵,回返武林江湖處。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三朱允炆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孫時,就對諸藩王不滿,曾與他的伴讀黃子澄商量削藩對策。即帝位後,采納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先削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的爵位,然後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並令諸親王不得節製文武將吏。皇族內部矛盾由此迅激化。建文帝命令將臣監視朱棣,並乘機逮捕之。朱棣得到這一消息,立即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於建文元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朱棣初起兵時,燕軍隻據北平一隅之地,勢力弱,朝廷則在各方麵都占壓倒性優勢。所以戰爭初期,朝廷擬以優勢兵力,分進合擊,將燕軍圍殲於北平。朱棣采取內線作戰,迅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懷來、密雲和以東的薊州、遵化、永平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便於從容對付朝廷的問罪之師。此時經過朱元璋利用曹靖安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後,朝廷也無將可用,朱允炆身邊的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十三萬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