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 盜墓人二(1 / 2)

丁貴生滔滔不絕地講著曆史上的盜墓情節,當他講到驪山墓是不是被盜時,我不禁哦了一聲,心中也將信將疑,沒料到隨著秦朝滅亡,驪山墓早就被人打開,真是人生千算,卻不及臨時一變。接著他又說起史書上的記載。

在《漢書》中說,當時項羽在驪山隻燒了外麵的宮殿,而墓室裏麵卻是給一個牧羊童燒的。但在《三輔故事》中記載,後漢三國時期,日南太守張善,曾得到一隻金雁,而金雁上的文字,是出於始皇陵,雖然有些神話,但也可以說,皇陵的東西已經散落於外了。

我聽了心中不禁對丁貴生欽佩之極,端起酒杯道:“沒想到丁哥,對曆史真有研究,來我敬你一個!”丁貴生笑著一舉杯,我們倆對飲了一口,他道:“幹這一行雖然卑鄙,但也要明白一下曆史啊!如果隻是一昧的瞎挖亂掘,你能知道什麼地方,有什麼墓葬。”我們幾人都不禁點頭,又讓他繼續講下去,他見我們愛聽,於是,講興也濃了起來。

再後來就是劉去疾、曹操、董卓、黃巢、溫韞、劉豫等人,直到近代的孫殿英,都對盜墓已近瘋狂,曹操與劉豫還專門設置了盜墓的官銜,什麼摸金校尉、淘沙平章,將盜墓合法化,也就是所謂的官盜。

聽完丁貴生對盜墓史的一些敘述,我突然想起一個故事,便道:“丁哥盡說盜墓的卑鄙下作了,卻不知道盜墓人也有過貢獻的!”我的一句話,竟把他們三人說的一怔,接著丁貴生嗬嗬笑道:“盜墓本身就是對文化的褻瀆,如果說到貢獻,你還不如指著鼻子,罵我們一頓舒服!”

我聽了也笑了笑,道:“在晉朝,有一個叫不準的盜墓人,他打開一座古墓後,發現墓裏有大量的竹簡,這讓他很是失望,盜墓是衝著財寶來的,要竹簡有什麼用。為了在黑黑的洞窟中尋寶,便抽出竹簡作火把,點燃照明,這家夥找了半天,也沒尋到什麼值錢的東西,便自走了。後來官府知道這事,將墓內外散落的竹片收集起來,裝了幾大車,經中書監苟勖、校書郎傅瓚等人整理研究,竟發現這是一部很珍貴的文史資料,喚作《竹書紀年》,後世稱為《汲塚書》,其中最著名的則是《穆天子傳》。這部書成於戰國,一些史料比司馬遷的《史記》更具權威性,多虧埋在墓裏,才躲過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一劫,若不是這個盜墓賊,再過一千年人們也無法知道,還有一部編年史就在地皮以下。”我講到這裏吃了口菜又道:“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書法家魏太傅鍾繇,他因得知當時書家韋誕,有一部蔡邕的書法論著《筆勢論》,便去索求,那知韋誕這個人十分小氣,死說活說就是不給,氣得鍾太傅頓足捶胸的大哭,到後來捶得嘔血數鬥,多虧了武帝曹操用五靈丹才把他救了過來。那知,這個韋誕卻是命短,有一天竟嘎巴一下死了,這一下可樂壞了鍾繇,半夜就帶人去掘了韋誕的墳,把那本差點要了他親命的《筆勢論》弄到了手。於是,他便悟出了‘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的道理,從此筆力大盛,後經他傳給了衛夫人,又經衛夫人傳給了王羲之,由此,中國書法便由王羲之,推上了藝術的頂峰。嗬嗬!若沒有鍾太傅這個盜墓賊,中國的文化怕也黯然失色不少呢!”

我的一席話,說得眾人哈哈大笑,丁貴生親手給我滿了一杯酒道:“老弟的知識比我廣,作哥哥今兒長了見識了,在魏晉時期盜墓成風,連官銜編製裏都有摸金的官職,所以一個當朝宰相,去刨人家的墳也不以為忤的!”

雖然,我這麼說,其實我對盜墓卻也是十分鄙視的,隻是這事來錢快,雖說危險性大,卻隻要得手,就能賺個盆流缽滿,隻要有錢賺,便函隻能把良心夾在胳肢窩了。對於老孫與表哥的盛情,我也明白,大老遠他們來,並不是專為我的佛睛舍利,他們是想有財一起發,拉我一把。

這次,丁貴生從家裏帶了兩隻洛陽鏟,是純正的洛陽貨,無論是鋼口做工都是一流的,我們又在當地采買了一些相應的工具,在簡單的準備之下,便乘火車西下,到了甘肅的張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