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天培冒著炮火,登上靖遠炮台,大聲激勵將士,眾官兵鬥誌昂揚,奮力炮擊英軍。15門大炮排列在炮台上,裝足火藥。當敵船靠近時,關天培一聲令下,頓時,海水沸揚,敵艦有的被擊沉,有的被擊傷。登岸的敵人也紛紛被殲,屍體遍布灘頭。
26日下午14時,南風大作,英軍乘風開炮猛攻靖遠炮台,彈片四濺,沙石亂飛,守軍死傷大半。關天培負傷多處,仍鎮定指揮,還代替犧牲的炮手,親自燃放大炮。殘餘的守軍齊心合力,沉著應戰。但突然大雨傾盆,大炮火門透水、失去作用。戰鬥堅持到傍晚,炮台被圍。英軍在炮火掩護下攻上炮台。
關天培身負重傷,血透衣甲。他揮舞佩刀,把衝上炮台的敵人劈了下去。忽然從背後飛來一發炮彈,彈片穿過了他的胸膛,因傷重力竭,壯烈犧牲。鎮守虎門的400名將士也全部壯烈犧牲。
愛國將領關天培,為了守好國家的南大門虎門要塞,頑強地同英國侵略軍奮力拚殺,用生命譜寫出一曲愛國主義的悲歌。
[旁注]
庠生 古代學校稱“庠”,故學生稱“庠生”,為明清時期科舉製度中府、州、縣學生員的別稱。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秀才向官署呈文時自稱“庠生”、“生員”等。
提督 古代武職官名。全稱“提督軍務總兵官”。負責統轄一省陸路或水路官兵。提督通常為清代各省綠營最高主管官,稱得上封疆大吏。若以職能分,提督分為陸路提督與水師提督。一般來說,清代在各地設置12名陸路提督,3名水師提督。
照會 是一國把自己對於彼此相關的事件的意見通知另一國照會各國使館,具有平等基礎上進行的官方交往。最早出現在鴉片戰前的英國對華文書中,經琦善的援用,“照會”形式分普通照會與正式照會兩種,其中普通照是用第三人稱書寫的文書。
靖遠炮台 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戚家山街道金雞山東麓沙灣頭,建於1880年,用三合土夯築。炮台平麵呈凹字形,原設炮眼5孔,長45米,寬9米,高4.4米,各炮室用牆壁間隔。為當時鎮海口海防建製最大的炮台,曾經在中法戰爭鎮海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閱讀鏈接]
關天培親率水師連續6次擊敗英賊的野蠻進犯,迫使英侵略者一直不能以武力打開廣州這個重要門戶。英侵略者頭子查?義律見武力打不開廣州門戶,便暗中派人星夜送信,允他以高官、重金等誘惑,妄圖收買關天培,遭到關天培怒斥,並揮刀砍下身邊碗口粗木棉樹。
關天培陣亡後,貼心家人孫長慶,拚命跑上山尋找他的殘屍,隻扛著他一條腿下山。英國侵略軍欽佩關天培到五體投地,最後,以英國最高禮節放24響禮炮送關天培殘屍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