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史可法凜然血染揚州(2 / 2)

揚州各處城門,以西城受到的攻擊最厲害,史可法就親自在這裏防守。清軍集中大炮向城牆的西北角轟擊,終於打開了一個大缺口。大隊清軍士兵,就從這個缺口洪水一般湧進了揚州城。

史可法見揚州城已被攻破,悲憤不已,拔出寶劍朝脖子上抹去。在他身邊的史德威等人,連忙抱住他的身子,奪下手中寶劍。

史可法已為劍刃所傷,戰袍濺滿了鮮血。他嚴厲地對史德威說:“我命令你把我殺死!”

史德威知道,史可法不願被俘受辱,決心以死殉國,所以這麼下命令。但他又怎忍心殺死敬愛的督師呢?他和幾十個士兵一起,簇擁著史可法走下城牆,打算從東門逃出,再圖後舉。

這時,清軍已進揚州中心,明軍將士和百姓正同清軍展開巷戰,許多人在短兵相接的格鬥中犧牲。史可法等還沒走到東門,就有一隊清兵迎頭擋住了他們的去路。

既然到了清兵麵前,他挺身而出,大聲疾呼:“史可法在此!”清兵越擁越多,最後捉住了他,送到多鐸那裏。

多鐸見了史可法,不敢怠慢,恭敬地說:“前些天我曾3次致書給先生,都沒得到回答,如今先生為明朝盡到了忠義,我想請先生替大清朝收拾江南。先生如能俯允,必當授以重任!”

史可法聽了大怒,義正詞嚴地斥道:“我是大明朝臣子,豈可苟且偷生,做萬世罪人!我頭可斷,誌不可屈,願速速就死!”

多鐸已知徒費口舌,終於露出了猙獰的嘴臉,卻又假惺惺地對史可法說:“你既然是忠臣,我就殺了你,成全你的名節吧!”

史可法道:“與揚州共存亡,是我早已決定的誌願,縱然劈屍萬斷,我也在所不惜。但是揚州百萬生靈,你們不可殺戮!”

就是在生命最後一刻,這位愛國先輩還拳拳懷念著國家,深切眷戀著人民!

揚州城被攻破時,都督劉肇基帶領殘部400多人和全城人民一起與清軍巷戰,直至矢盡力絕,沒有一個投降的。

史可法就義後,有人企圖尋找他的遺體,但由於揚州經過狼藉,加上天氣蒸熱,屍體已腐爛不可辨認。第二年清明節,人們把史可法生前穿的衣袍,葬在揚州門外梅花嶺,這就是現在還時時有人去那兒憑吊忠魂的史可法衣冠塚。

[旁注]

陪都 是指因政治地理原因或其他政治軍事形勢的原因,朝廷在正式首都之外選擇特定地理位置所建立的輔助性首都。我國最早的陪都出現在炎黃時期,後世遵從之。明清時期,開封府、鳳陽府、應天府南京、興都承天府、盛都曾作為陪都。

弘光王朝 是由朱由崧於1645年在南京建立的政權,定年號“弘光”,國號依舊為“明”,史稱“南明”。朱由崧是明思宗朱由檢堂兄,福恭王朱常洵的兒子。明思宗朱由檢自殺後,他在南京被擁立為皇帝。

敵樓 城牆上禦敵的城樓。也叫“譙樓”。敵樓是古代軍事設施的一大特殊建築。有些敵樓的飛簷上,裝飾有各種花卉、獸類的雕刻,還有個別造型奇特的敵樓。每一座敵樓的四麵牆上都有射擊孔、瞭望孔,樓內能容納人數不等。

都督 古代軍事長官。它興於三國時期,其後發展成為地方軍事長官。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設大都督,節製中外兵馬。後為防止軍權過分集中,改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各設左、右都督一員。明代以後成為朝廷軍事長官。

[閱讀鏈接]

史可法坐鎮揚州時,有一天深夜,他讓廚師拿點酒菜上來。第二天早晨,文武官員來到督師衙門,卻見大門緊閉。大家很納悶,督師平時都是起得很早的。這時,有個士兵出來說督師昨夜喝了點酒。史可法一覺醒來,發覺天已大亮,趕緊處理公務。

史可法的酒量本來很大,昨天大年夜太疲乏了,想提提精神,才破例喝了一點。邊喝邊為國事的艱難、朝廷的腐敗而痛苦得落淚,不禁多喝了幾盅,隨後睡著了。為此,史可法徹底戒了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