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煜說,從《西寧府續誌》中可以看出,我們年姓人家在清朝嘉慶年間(公元1800年),就定居西寧城內宏覺寺街,雖然家境清貧,但不氣餒,自強自立,以孝悌忠信仁義道德的傳統古訓教育子女,耕讀傳家讀書明理。在我的記憶中,我們家老宅門前有兩棵大榆樹,而且還很大,看樣子年代非常久遠了。所以,先祖常常以“雙榆主人”或“雙榆草堂”自居。那時候,祖屋中藏有一紅綢中堂,用金粉寫就先祖陣亡過程,每逢年節懸掛於上屋,讓兒孫誦讀瞻仰。
年靖海告訴記者,聽祖上說,年家的墳塋遷過幾次。年家的老墳原在西寧南灘,因為洪水泛濫,先祖年光漢和族人一起將墳塋遷到了西寧東郊曹家寨。事後深感家業興旺,但無係統譜牒記載,先祖創業之艱辛有遺忘之虞,愧對先祖,便經過多年努力後修成了《年氏家譜》。譜籍原來存放在宏覺寺街祖屋宗龕內,逢婚喪嫁娶生兒育女時,及時在家譜上填寫,我們小時候曾經看見過。1987年,年家的墳塋又從南灘遷到了大堡子。在遷墳的過程中,我看到規模非常大,還有許多陪葬品,耳環等首飾很多,衣物雖然已經腐爛了,但有些地方還是能看出色彩豔麗、做工精美。
對於年家的人來說,家譜消亡使得他們失去了一切關於家族淵源的文獻記錄,現在他們隻能根據先輩的口頭傳說和其他史料來尋找相關線索。但是,欣喜的是年氏族人保留了一些珍貴的先祖墨寶,其中雙榆主人年兆亨的《詩品二十四則》讓記者大開眼界。
年福海說,先祖年兆亨自幼苦讀四書五經,諳熟韜略,文武兼備,決心步其父輩鴻鵠之誌,投筆從戎。承恩襲職雲騎尉,在清代時任哈拉庫圖營守備及西寧鎮標中營守備,因功授朝庭牒文並赴北京覲見大清皇帝。《西寧府續誌》記載任哈拉庫圖營守備,據現存的親筆書寫的扇麵可以知曉,當時是在宣統元年。後來,他堅持“耕讀傳家”的家風培育後代,在南大街經營雜貨鋪為業。從這本詩集可以看出他的敬業齊家的精神。
高原民族融合的見證
我省地方史學者靳育德先生說,據《路史》記載,上古時,薑太公幫助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受封而建立了諸侯國齊國,所以薑太公又稱齊太公。有一本叫《路史》的古書裏說:“齊太公後有年氏。”也就是說,薑太公的後代中有一支姓年。到了明朝時期,具有數千年悠久曆史的年氏又有新的血液加入。這新的血液,就出自嚴姓。年姓的望族居懷遠郡。據《明史·年富傳》記載,“年姓本姓嚴,後訛為年。”年氏望出懷遠,即今安徽懷遠縣。明代永樂戶部尚書年富,即懷遠人,原本姓嚴後改為年。
由於年家家譜的不存在,我省的地方史學者對西寧的年家是否與年羹堯有淵源不敢下結論。但是,我們可以看得出,年姓人家是遷入青海的,他們在高原上與眾多民族共同生活,是青海的建設者,是高原曆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年姓家族的變遷,也是高原民族融合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