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的後人留在青海(1 / 2)

■年羹堯戎馬一生,屢立戰功。然而,風雲驟變,彈劾奏章連篇累牘,直至被雍正帝削官奪爵,賜自盡,留給人們一個千古之謎。

■在大清王朝,威名舉國皆知的“年大將軍”身敗名裂、家破人亡,族中任官者一律被革職,嫡親子孫被發配遣邊充軍。曾經叱吒風雲的年大將軍,落此下場,令人扼腕歎息。

■“門源永安城”“年大將軍的兩位如夫人葬在了青海”“西寧年家是年羹堯的後裔”,很久以來,青海人都有這樣的說法。

在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有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湟水河中上遊,這裏西通西藏、新疆,東接甘肅蘭州,北連河西走廊,南瀕黃河,是“絲綢南路”“唐蕃古道”上的重鎮和交通樞紐,被稱為“海藏咽喉”,它就是高原上的美麗城市西寧。

青海地方史學者李逢春先生認為,為了開發和建設這一方寶地,西寧人是從五湖四海走到一起來的,曆史上數次移民就是一個例證。所以,青海漢族來自南京等一些說法在民間流傳已久。那麼,西寧年家是年羹堯後裔嗎?

地方史學者說年羹堯

西寧地區,在古老羌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吸收、融合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農耕文化,融入青藏高原、河套地區的草原文化,還吸收了從絲綢之路傳來的西域文化,形成了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隨著曆代戍邊、屯田等活動,黃河流域的漢族進入了河湟流域的西寧地區。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各族人民在青海大地上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

所以說,西寧是一個多種文化元素共存的地區,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根據我省著名地方史學者考證,我省門源劉氏家族與漢高祖劉邦有著直接的淵源,孔家莊的孔氏人家也是孔子的後裔。

我省地方史學者朱世奎先生說,雍正二年(1724年)初,年羹堯下令諸將“分道深入,搗其巢穴”。各路兵馬遂頂風冒雪、晝夜兼進,迅猛橫掃敵軍殘部。在這突如其來的猛攻麵前,敵軍土崩瓦解。這次戰役曆時15天,大軍縱橫千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敵營,大獲全勝。“年大將軍”的威名也從此震懾西陲,享譽朝野。

這一段曆史對於許多青海人來說並不陌生,年大將軍也在青海大地上留下了許多蹤跡,門源永安城就是其中的一處。現在的永安城已經沒有了的史書中記載的模樣,但從殘存的城牆中我們仍可看到它當年的宏偉和堅固。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一座古城巋然屹立,吹來的微風中仿佛還有當年的煙火味,站在城頭,好像還能聽到當年的金戈鐵馬聲。據當地人說,永安城裏埋葬了年羹堯的兩位如夫人,有些人從這裏挖出了銅元、印章一類的東西。

年姓後裔追根溯源

根據這一史料我們可以肯定,年羹堯曾經到過青海。那麼,我們假設一下,年大將軍在離開青海時,出於對這片土地的眷戀,是不是留下了本家族的一些人;或者他出事後,家族受到牽連,有人千裏迢迢來到青海,在這裏生活了下來;還有一種可能是當地的一些人家,仰慕年將軍的威名,改姓為年;或者說是從外地一些年姓人家遷徙來到高原,他們與年羹堯沒有任何家族關係。

帶著種種假設,6月16日,記者采訪了年烜、年煜、年靖海、年福海四位年家人,請他們為我們追根溯源。

已經是80歲高齡的年烜說,關於我族溯源很難找到文字史料,傳說有二。一是說我先祖在清嘉慶年間由安徽巢湖移居到西寧,與西寧另一年家不是同族,是武功世家。二是說,我族係清代年羹堯將軍後裔。先祖年光漢曾說“西寧年氏一族是大將軍年羹堯遺留在蘭州的幼子年壽一支的後裔。”長兄年炳在遺稿中寫道:“我西寧年氏,相傳為清康熙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後裔,隨軍留在湟濱之裔。其後遭遇雍王朝變故,子孫蒙難,遂隱姓埋名,藏身四方,至嘉慶朝,恢複原姓,始乃定居西寧。故我等以前所見家譜牒庚,最早為嘉慶朝先世,以上朝代湮沒焉。”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家族的譜係在那個年代被燒毀了,尋本溯源很難有定論,現在非常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