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任重道遠
專題研究
作者:孫彬彬
【摘 要】“智慧城市”的建設和實現不會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這個龐大的城市係統需要社會各方、城市中各個角色的充分關注,需要以開放的姿態借鑒全球各地的建設經驗,需要充分了解自身特點,量身定製合理的建設方案。應掌握城市核心智慧、善用創新手段、促進合諧發展,支持新型城鎮化進程。
【關 鍵 詞】 智慧城市;雲計算;大數據
如果讓一位城鎮化建設專家對中國過去三十年城市化建設做一個回顧總結,並判斷是非利弊,他很難給出一個明確的回答,因為中國城市化的這三十年既有很多成功的經驗,也有太多必須吸取的教訓,得與失到底如何權衡,確實是一個難題。好的方麵,工業化帶動了城鎮化,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改變了中國貧困的麵貌;當然,為這個美麗的新麵孔,也付出了難以估量的慘痛代價:資源環境的高度破壞,曆史文化的強行割裂,社會服務的不公,身份的歧視,留守兒童、留守老人……
就當中國城市化建設麵臨這樣一個尷尬境地的時候,“智慧城市”的出現給了人們光亮與渴求。
“智慧城市”是由IBM“智慧地球”演變而來,感知、網絡和智能化處理是它的三個要素。由此定義出“智慧城市”的概念:通過人、物之間的互連互通能力、全麵感知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通過物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實現城市內及時、互動、整合的信息感知、傳遞和處理,構建一個高度感知的城市基礎環境,實現城市高效的政府管理、便捷的民生服務、可持續性的產業發展。
這本是一個由外國傳到本土的新名稱,但為什麼“智慧城市”在中國會這麼火?
原因就是它恰好處於中國“新四化”發展的風口浪尖。“智慧城市”將直接帶動信息化與城鎮化、工業化之間的融合,而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技術與目標與“智慧城市”又是不謀而合;同時,“智慧城市”為中國的城市管理提供了一種創新發展的新思路,給未來城市資源的高效配置打下堅實基礎;並且,“智慧城市”與中國的管理結構相吻合,能夠推動城市又好又快地發展。截至2013年底,中國已有230多個城市提出建設“智慧城市”。
然而悲觀的是,“智慧城市”喊了這麼久,國家批了這麼多的試點,也給予了很多優惠政策,卻沒見到一個城市真正達到“智慧”的水平。為什麼會如此呢?首先,我們要承認,“智慧城市”的建設在中國的確麵臨許多挑戰,然而,各地方政府在建設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才是主要病因。
我們先來看看“智慧城市”麵臨的一些挑戰:
首先是法律和政策體係的挑戰,“智慧城市”搜集了許多企業和個人信息,如何保密、利用、公開,本質上要有法律的支撐,比如智慧醫療的法律責任、信息共享的法律界定、隱私保護的立法保障等;第二是缺乏合適的運行管理的模式。長期以來,我國“智慧城市”都是重視建設而忽視利用和運營,“智慧城市”的很多公益項目是以政府主導,往往從政府買單的項目開始,難有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的平衡;第三是標準化建設的挑戰,現在各行各業的標準很多,這不是一個通用標準所能解決的。將來要考慮到整個“智慧城市”的效益,必須盡可能地實現全國標準化;第四是安全與隱私保護的挑戰,某些信息什麼時候該保護,什麼時候該檢測,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國際網絡空間的安全問題十分嚴峻,“棱鏡門”事件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