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塵雲煙 一聲歎息(2 / 3)

原名“中興賓館”的陽明書屋於1969~1970年興建,是蔣介石在台唯一親自擇定興建的行館,作為他接待島內外貴賓及夏日避暑之處。

1975年蔣介石逝世後,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遷此辦公並將一些黨史史料集中保管於此,因此改稱為“陽明書屋”。1997年,陽明書屋被捐贈並轉交“陽明山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經整修後對外開放。

蔣介石去世後,草山行館也跟著荒廢。後經整修於2003年開放,供人參觀,建築物仍保持當時的格局,擺設的家具依當時形態複製。過去蔣介石夫婦的內用起居室,改稱“介壽堂”,常態展覽與蔣有關的文物,其中最特別的是台灣第一張身份證的複印件,其中蔣介石的職業欄上登記為“總統”,此外還有一套蔣介石在婚禮上穿著的衣服和他常穿的輕便軍服。

草山行館、陽明書屋分別是蔣介石在台灣的第一個和最後一個行館。此外,蔣介石在全台各地還有24處行館,都在風景絕佳之處,現在大多荒廢,能開放參觀的隻有慈湖、阿裏山、日月潭等幾處。

慈湖行館現在已改為蔣介石“陵寢”。角板山行館位於腳板山突出部,其下溪水蜿蜒,山色青翠,景致與蔣介石故鄉奉化溪口相似,這也是蔣選擇於此和慈湖興建行館的原因。蔣介石在這兩處行館停留,可略慰思鄉之情。角板山行館也是保存蔣經國遺跡較多的一處,因蔣介石去世後蔣經國常來。

日月潭的涵碧樓據說是蔣介石最鍾愛之處。涵碧樓原本也是為迎接裕仁所建,後來成為蔣介石的行館。蔣介石經常泛舟日月潭,遙望他為緬懷亡母在潭邊山頂所建的慈恩塔。涵碧樓1998年被拆除後,在原地建起五星級度假飯店。涵碧樓下,原來蔣介石專用的碼頭上還係著他當年使用的木船。

台灣民眾參觀蔣介石的行館,談得最多的就是風水,許多行館要麼群山懷抱,要麼三江彙流;其次,對宋美齡的生活設施很感興趣。由於宋美齡是在美國長大的,所以多處行

館都流露出受西方生活方式影響的痕跡,例如與蔣介石分居,各有各的臥室,中間相通。她的浴室衛生間為歐式風格,而且有當時稀有的抽水馬桶。更特別的是,有的衛生間可以開窗向外,不僅通風明亮,而且可以眺望美麗的風景。

府邸和行館充分體現了蔣氏父子生前的威權;1980年建成開放的“中正紀念堂”則是蔣介石死後哀榮的集中表現。紀念堂占地總麵積25萬平方米,主體是八角造型的紀念堂,藍瓦白牆,造型類似北京的天壇,堂內有蔣介石塑像。紀念堂四周附近有劇院及音樂廳,還建有牌樓、回廊、角亭、廣場、水池等。多年來,“中正紀念堂”已成台北市的地標之一,是許多大型活動的舉辦場所,也是台北市民平常散步運動的地方。

“兩蔣陵寢”,一代梟雄不入土難為安

慈湖位於桃園縣大溪鎮與複興鄉交界處,原名“埤尾”,本是一個呈牛角形的人工水庫。1961年,蔣介石發現這裏與溪口景致相似,於是決定設立行館。為表達對慈母王太夫人的懷念,將水庫命名為“慈湖”,埤尾也隨之改成了慈湖。

慈湖林木茂密,清幽隱蔽,山道上滿是落葉。穿過一道月亮門,就是“慈湖陵寢”——一個簡樸的四合院平房。1975年3月26日,蔣介石病情惡化,自知來日無多,口授遺囑,吩咐自己死後,棺木暫厝慈湖,以便有朝一日歸葬於他在大陸時就已選定的南京紫金山麓中山陵旁的墓地。當年4月5日,蔣介石搶救無效去世。4月16日,蔣介石的遺體安放在“慈湖賓館”。此後,“慈湖賓館”改稱“慈湖陵寢”。

“陵寢”門內是一個木製屏風,上刻一個“福”字,起到照壁的作用。繞過屏風,步行十來步,就是正廳,當中安放的長方形黑色大理石棺槨就是蔣介石靈柩。棺槨上方懸掛著蔣介石遺像,兩側牆根象征性地各放置4張紅木太師椅。棺槨前方,留有一小塊空地,供人行禮。

正廳兩側房間,一側是蔣介石、宋美齡生前的臥室和宋的畫室。蔣介石的臥室有一張床和一張榻,榻上放有專門用來看書、批示公文的小書桌,書桌上放置著放大鏡和裝著喉片的小藥瓶。靠牆是一排書櫃,裏麵陳列著《莊子》《孫子》《墨子》《經史百家雜抄》等書籍,從中可以看出,蔣介石生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