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塵雲煙 一聲歎息
地理風物
作者:陳斌華
“誰的江山馬蹄聲慌亂,我一身的戎裝呼嘯滄桑。天微微亮,你輕聲地歎,一夜惆悵如此委婉”。
這是《菊花台》的歌詞,有些人批評不知所雲,但筆者近年來多次到台灣采訪,踏訪了幾乎所有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在台主要遺跡後,倒是覺得這幾句歌詞最能表達出心中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慨。
府邸深深 “蔣家王朝”演繹最後威權
從1949年蔣介石去台到1988年1月蔣經國去世,“蔣家王朝”在台灣地區延續了39年,留下了深深的曆史烙印。時至今日,從台北的“總統府”、士林官邸、七海官邸、“中正紀念堂”,到遍布全台的“行館”,仍能看到一個王朝華麗而悵惘的背影。
“總統府”位於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22號,坐西朝東,是一組紅白相間、設計精美的日式巴洛克建築,原是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在大陸期間宣布下野的蔣介石,到台後不久即“複行視事”,將這裏改成“總統府”。
“總統府”是蔣氏父子正式辦公場所和接待外賓的地方。每年10月10日,台灣當局都會在“總統府”前舉行“國慶”集會。“兩蔣”的“總統辦公室”一般人無緣得進,但其原來的辦公家具現已搬到大溪“陵寢”原樣複製。
“總統府”一直是台灣當局領導人的辦公場所,李登輝擔任此職後,效仿美國白宮,將非辦公區域的部分空間開放供民眾參觀。筆者入內,發現雖然每個房間都不太大,但內飾精美典雅,兩個不大的花園花木扶蘇,可供遊人休憩。
“晨風輕輕地吹過,曙光也喚醒了陽明山,市麵漸漸地醒來。你早,台北……”如果沒有了陽明山,台北人的生活將遜色許多。對於蔣介石和宋美齡,亦是如此。
陽明山下,有蔣介石的士林官邸;山上,有蔣、宋鍾愛流連的兩處“行館”——草山行館、陽明書屋。蔣介石領黨、理政、整軍,大計多從此三處出。可以說,蔣介石時期台灣真正的權力中樞並不在“總統府”,而是市郊的陽明山。
陽明山原名草山,因山上茅草叢生而得名。蔣介石退踞台灣後,經常偕宋美齡上山散步,思考“複興大計”。因山名有“落草為寇”之嫌,又見山色空明,也為了紀念他所景仰的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蔣介石在1950年下令將草山改為陽明山,並在這裏設立官邸、行館。
士林官邸為蔣介石的正式居所,是風格類似北京釣魚台國賓館的庭園式建築。當年這裏重兵把守,周圍遍布崗哨、便衣,後山密林之中至今仍可看到大量的碉堡工事。
蔣介石去世後,宋美齡遠走美國,士林官邸成了無主之屋。如今,官邸的神秘麵紗全部揭開,偌大的法式、中式園林和客廳、臥室等可入場參觀。園藝花卉、蔣宋做禮拜的凱歌堂,成為台北市民賞花踏青、拍攝婚紗照的絕佳場所。
蔣經國住了20年的官邸
“七海寓所”緊鄰台北市大直北安路,前方為幽靜的七海潭,靠近台灣軍方的指揮中樞——衡山指揮中心。其得名有兩種說法,一是因官邸警衛室代號為“七海”;二是此處原是為當時協防台灣海峽的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司令官準備的度假用招待所,取“七”“海”為名。
蔣經國去世後,七海寓所仍為其俄羅斯裔妻子蔣方良居住。蔣方良去世後,“七海寓所”於2006年被台北市政府列為市定古跡,並準備像士林官邸一樣對外開放。
行館處處 寄情山水安能忘憂
草山行館位於台北市北投區湖底路,建於1920年,是為接待當時日本皇太子裕仁所建。1949年12月,蔣介石以此為居處,算是他在台北的第一個落腳點。
草山行館占地約1500平方米,日式建築風格,主房大門為石砌牆,內部則為木製建築。行館周邊另有4棟附屬建築物,原為宋美齡與蔣介石隨從人員的居所。1950年5月,士林官邸完工後,蔣介石夫婦遷居士林官邸,草山行館改為“夏季避暑行館”,每年端午至中秋,蔣介石多住在草山行館,直到20世紀70年代,陽明書屋落成,蔣介石遷居那裏,草山行館才結束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