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帆用手擦幹淨了香爐上的浮沉,使之露出了本來的顏色,借著夕陽最後的餘暉,可以看出來這個爐子的質地十分細膩,色澤上和純銅的色澤也有一些區別,更自然、更柔和。這也算是宣德爐的一個特質:宣德爐並不是用純銅打造,而是加入了金銀等貴金屬,甚至還可能燒了其他一些珠寶加進去,因為這種香爐在明代也是權貴人家用的,普通百姓家的香爐,都是那種泥巴或者普通的瓷器燒製而成的。按古董圈的分法,宣德爐分為五種色澤:栗子殼、茄子皮、棠梨、淺褐、佛經。

所謂‘佛經’,指的是香爐的顏色和佛經經書的紙質接近,越接近,則說明該香爐越好。而因為古代造紙和保管的原因,佛經的顏色多半都是泛黃——也就是說,宣德爐這種東西,顏色越淺,則意味著品相越高。

而這裏的五個香爐,可以說,顏色一個比一個淺。最深的那個,也是偏向於褐色。最淺的那個,就是爐唇上帶花紋的那個,把表麵的浮灰搓掉,很容易就可以看出黯淡的銅黃色,再仔細看,隻覺這黯淡之中,卻透露著一種獨特的金屬光澤。再看這幾個爐子的造型,無耳、半環耳都有,配合凸起的爐肚,造型十分古樸大氣。而爐子下麵的落款,有的是‘大明宣德’有的是‘大明宣德年製’,字體厚重、規整、嚴謹。透露著一絲嚴肅。

再看看這爐子被發現的地方——群山之中的一個地窖,又或許是一個被埋在地下的廟宇。大明宣德爐,仿製品也有,不過古代仿製品粗製濫造的多,現代仿品,往往表麵過於光滑,有的是留下機器打磨的印痕,最關鍵的,是爐子地下的字體,使用電腦刻字的話,雖然都是正楷,但是一眼就可以看出差別,而使用手寫的話,如今中國,怕是隻有書法家才能達到古代匠人留下的這種字的水平。而是否能把這字一模一樣的落到香爐上,現代能把假造到這種程度的,還真是聞所未聞。

換句話說,能達到這種工藝水平的,做個什麼其他現代工藝品,也可以賣上相當高的價格。

考慮到這種種因素,可以得出的結論就是:這宣德爐,毫無疑問是明代流傳下來的正品,在地下埋藏了五六百年,再次見到了陽光。

唐玉郎聽袁帆講完宣德爐的曆史,眼睛裏閃爍著興奮的光彩:“那這玩意兒,能不能賣一百萬?”

“一百萬?那是起拍價,我告訴你十三哥,你得分析買古董人的心裏,能花一百萬買古董的人,不在乎再多花100萬。像你那樣伸出兩根手指頭,好東西都讓你給賣成白菜了。”金杯了搶白道。

“這回,我不賣了,我就看著。你們賣。”唐玉郎這次也沒反駁金貝勒,可能是覺得自己確實搞砸了一些事情。

這幾個香爐能賣多少錢,現在的袁帆並不十分在乎,異物引領幾個人到這裏來,如果隻是找到這幾個香爐,那實在是讓袁帆感到失望。

袁帆指著剛剛塌陷下來的土:“那後麵還有個神像,我們挖開看看到底是個什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