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十年代的中國,還有一位教育家讓師生們感動不已,他就是當時嶺南大學的校長陳序經先生。他不經商,不做官,始終與政治保持一定的距離,唯以教育事業為奮鬥目標,以創辦中國一流大學為己任。特別值得一書的是,他曾經留下過“三拒高官厚祿”的故事,傳為美談。在1930年代,他的同學林雲陔擔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多次勸說時在嶺大教書的陳序經出任廣東省教育廳長一職,每次都被他拒絕;抗戰勝利後,與他同為廣東文昌人的老鄉宋子文任國民黨行政院院長兼外長,力邀陳序經擔任駐泰國大使,並不無感情的說:“以君之聲望,定能受到暹羅(泰國舊稱)華僑的歡迎”,陳婉言謝絕;1949年,國民黨組織“戰時內閣”,有意讓陳擔任教育部次長,也為陳所拒絕。從1928年受聘嶺南大學社會學係助教開始,陳序經終其一生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教書匠“,為許多名教授創造了良好的學術和生活環境,被陳寅恪、薑立夫等引為知己。
讓人頗感奇怪的是,在軍閥混戰、列強侵略、時局動蕩不安的國難之際,蔡元培、陳序經們在當時的教育界並非個案,當時投身教育、獻身教育、以教育為終生奮鬥目標的人們竟多如滿天繁星一般。無論是開創我國兒童教育事業先河的陳鶴琴,還是一生倡“識字、生計、文藝、衛生、公民”諸教育以治舊中國的“貧、愚、弱、私”四大痼疾的晏陽初,抑或在平津淪陷後,為組建西南聯大而想方設法的胡適、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們,民國教育家真是燦若星海,那為國家和民族而誨人不倦、奔走呼號的激情至今讓人感動不已。當時,嶺南大學還有一位中文係教授冼玉清,她在1920年代便發出誓言:“立誌終身從事教育,犧牲個人幸福,以為人群謀幸福”。她甚至為教育事業終身不嫁,並發出在當時足以驚世駭俗的肺腑之言:“以事業為丈夫,以學校為家庭,以學生為兒女!”冼玉清的父親是東南亞一帶有名的富商,給冼玉清在香港留下了一筆可觀的遺產,足以讓她過著優裕富足而且悠閑的生活,但冼玉清選擇了教育,而且一生忠貞不渝地投身教育事業,值得我們崇敬與深思。
蔡元培、陳序經、冼玉清的身上,始終有一種執著於教育事業的精神在感動著我們。實際上,他們已經義無反顧地把教育事業當成了自己的第二生命,這不僅源於他們對國家富強的夢想,源於他們對人才培養的信心,還源於他們不為名所縛、不為利所動、不為一己之得失而輕易改變初衷的執著,折射出“五四”以來中國教育家的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曆經漫漫歲月的洗滌而不失其奪目的光澤,尤其在今天這樣一個趨權逐利漸成世風乃至到厚顏的時代,這種精神顯示出更加燦爛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