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薄利多銷,無敢居貴
先秦大商理論家計然認為,“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主張“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司馬遷說過:“貪買三元,廉買五元”,就是說貪圖重利的商人隻能獲利30%,而薄利多銷的商人卻可獲利50%。《鬱離子》中記載:有三個商人在市場上一起經營同一種商品,其中一人降低價格銷售,買者甚眾,一年時間就發了財,另兩人不肯降價銷售,結果獲的利遠不及前者。漢高祖劉幫的謀士張良,早年從師黃石公時,白天給人賣剪刀,晚上回來讀書,後來他覺得讀書時間不夠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價錢不變,中等的在原價的基礎上少一文錢,下等的少兩文錢。結果,隻用了半天的時間,賣出剪刀的數量比平日多了兩倍,賺得錢比往日多了一倍,讀書的時間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間有句諺語:張良賣剪刀——貴賤一樣貨。
?
五、雕紅刻翠,留連顧客
《燕京雜記》中載:“京師市店,素講局麵,雕紅刻翠,錦窗繡戶。”有的店鋪招牌高懸,入夜家家門口點起了五光十色的錦紗燈籠,把街麵照得如同白晝。有的店鋪擺掛商品宣傳字畫,張掛名人書畫,附庸風雅。以此來升華店鋪的品位與提高顧客的回頭率。還有些茶肆、飯館、酒店中特意安排有樂器演奏和評書為客人助興。宋代京都杭州的麵食店裏,隻要顧客一進店坐下,夥計立刻前來問顧客所需,“盡合諸客呼索指揮,不致錯誤”。經營者們深深懂得豪華的裝飾,反映一個店鋪的實力,於是店堂設計畫柱雕梁,古色古香,金碧輝煌,極盡鋪陳之能事,以迎合達官巨賈、貴婦名媛“以求高雅”的消費心理。在服務上進門笑臉相迎,出門點頭送行。這些敬客如神的作法加上高貴典雅的裝飾,使眾多顧客“如坐春風”,“一見鍾情”,從而留連忘返、百顧不厭。
六、以義為利,趨義避財
清朝年間,有一商人名舒遵剛,精榷算,善權衡。經商之暇,喜讀《四書》、《五經》,把書中的義理運用於經商之中,他曾說:“錢,泉也,如流泉然”。他還說:“對人言,生財有大道,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國且如此,況身家乎。”徽州商人李大皓告誡他的繼承者說:“財自道生,利緣義齲”以此嚴於律己,做到“視不義富貴若浮雲。”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以義取利,德興財昌,舍義取利,喪失了“義”也得不到“利”,為商者應深以誡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如果一個經營者有長期的理性和智慧,他必不會用惡劣、卑鄙之手段去獲利;用惡劣的手段去做任何生意,最終將會失去已獲的利潤。
?
七、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韓非子。五蠢》中說:“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這裏強調了一個”善“字。資金不足,必須善於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獲利,唯有資金與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潤滾滾而來。對待商品要做到”務完物“,即貯藏的貨物要完好,”腐敗而食之貨勿留“;處理資金要做到”無息幣“,即指貨幣不能滯壓,”貨幣欲其行如流水“,貨幣和商品流通了,買賣就活了。宋代的沈括舉例說:十萬元資金倘不周轉,”雖百歲故十萬也“,如果貿而流通,加快周轉,”則利百萬矣“。
八、奇計勝兵,奇謀生財
兵家常說:“將三軍無奇兵,未可與人爭利”,“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勝。”書中還列舉了賣油脂的雍伯、賣肉製品的濁氏等商人,他們都是掌握一技之長,經營奇物的商品而致富的。後世的“張小泉剪刀鋪”亦然。清代山西太穀縣一個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梁長得莖高穗大,十分茂盛,但他覺得有些異樣,隨手折斷幾根一看,發現莖內皆生害蟲。於是,他連夜安排大量收購高梁。當時一般人認為豐收在望,便庫存高梁大量出手。結果高梁成熟之際多被害蟲咬死,高梁欠收。而曹氏商人卻奇計獲利。
?
九、居安思危,處盈慮方
《書經》有雲:“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漢書。息夫躬傳》有言:“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商人李祖理“精理精勤,竹頭木屑之微,無不名當於用,業以日起,而家遂燒”。秦末有位任氏商人“折節為儉”,要求家人“公事不畢則身不得飲酒、食、肉”。古人關於經商理財的記載中還有:“生意要勤快,切勿懶惰,懶惰則百事廢;用度要節儉,切勿奢華,奢華則錢財竭”。由此可見,經商者居安思危,勤儉為尚。“處乎其安,不忘乎其危”。少一些安樂,多一份憂患,將使經商者進入佳境。
十、擇人任勢,用人以誠
孫子曰:“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故善戰者,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勢”。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齊國的商人叫刀閑。當時的商人一般都不願雇用頭腦靈活的人做事,惟獨刀氏專門使用這種人,並給以豐厚的報酬和充分的信任,放手大膽地讓他們去幹,這些雇工幹得十分賣力,也非常出色。明代蘇州有個叫孫春陽的雜貨店,其店分為南北貨房、海貨房、醃臘房、醬貨房、蠟燭房,“售者由櫃上取下一票,自往各房發貨,而管總者掌其綱。一日一小結,一年一大結。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間二百多年,子孫尚食其利,無他姓頂代者。”像蘇州這個店鋪林立之地,孫春陽的雜貨房生意竟然能興盛二百多年,其成功之奧秘當得益於用人以誠,店規之嚴。清道光年間的黔商胡榮命在江西經商50餘年,由於他以誠待人,童叟無欺,名聲大著,晚年罷業回鄉,有人要求“以重金賃其肆名”,他一口回絕,並說:“彼果誠實,何籍吾名也!”可見,“誠信為本”是中國人經商的傳統美德。
本文由百家號作者上傳並發布,百家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