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女人就是這麼奔放,就是這麼直接。
一瞬間整個草原就融入了自己的腦海,猛然間想起了自己在草原上和阿蘭公主的那一幕又一幕,特別是想起了她那豐滿的身材以及熱辣辣的眼神,特別是這種胸大無腦的天真,更讓自己沒有辦法抗拒。其實又有哪一個男人能夠抗拒得了這樣的尤物呢?
賀六渾一下子不知道在說什麼東西啊。
更奇葩的事情又出現了,胡大商人又掏出了另外一個小袋子。這個袋子是個錦囊非常的精致。賀六渾接過來之後,打開一看,是一塊玉玨。
又是轟的一聲。這下子不僅僅熱血沸騰,簡直是直衝頭頂了。
胡貴妃(昭儀)!那個讓自己又愛又恨,又讓自己欲罷不能的神秘女人。這個女人非常的高貴又典雅。正是因為她整個朝廷有那麼大的變動,也正是因為她才有了後麵爾朱榮以及自己的一切。對於胡貴妃自己是真的有內疚感,畢竟這樣的一個女人現在淪落到現在的境地,自己難道沒有利用過他嗎?
現在回想一下自己在洛陽的這些時間,的確是非常的乖,從來沒有和任何一個女人有過聯絡,但是自己的心裏何嚐又不想起這些與自己度過風風雨雨,神魂顛倒的女人呢?可是這些人自己現在能怎麼辦?
嚴格意義上來說,昭君絕對不是一個妒婦,反而非常的大方。曾經幾次都跟自己說過,希望自己再納幾個小妾,幫助賀家開枝散葉。畢竟這麼久的時間昭君隻有一個女兒,還是有一些莫名的壓力,更何況自己這個正牌的位置絕對不會動搖,所以也就無所謂。
可是賀六渾完全不會想這些問題,因為他不希望僅僅是因為美色而和別人在一起。怎麼滴也要有點感情吧!於是乎就這樣耽擱下來,然後也就是這個樣子。
但是胡大商人帶過來的這兩個女人的信息,卻讓賀六渾再次的迷茫。
一個是異族的公主,就算是柔然大汗不在意,可是朝廷會怎麼想?自己一個身居高位的國公爺要娶一個異族的公主,這可能也是會引起軒然大波的。就算是皇帝不這麼想,可能晉王也會有很多的說法。這真的是一個非常頭痛的事情!
而另外一個胡貴妃那就是更加頭痛的事情,要知道他可是先皇的妃子。你國公也在如何的顯貴,但是你如果把先皇的妃子都變成到自己的小妾,那引起的震動可能更大吧。
真的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現在自己怎麼一下子這麼多的事情衝到一起,看來自己逍遙自在的日子估計就此結束了吧。
----------------------------------------------------------
如果覺得可以就推薦一下給朋友,興趣相投的朋友。
下麵的這些是我自己邊寫邊看的文章,要看很多東西才能夠穩住寫下去。。。
中國古代商人秘而不宣的經商十訣
?
商道學問
2017-10-05 17:04
關注
中國人經商的曆史源遠流長,其商業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長的商業活動中逐漸培育出中國商人“秘而不宣”的經營謀略,歸納起來為“經商十訣”。
?
一、知地取勝,擇地生財
兵法雲:“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可見地形對作戰之重要,為將者不可不察也。經商如作戰,商場如戰常經商者如指揮千軍萬馬之將帥,智慧的將帥往往會占據有利的地形,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作為春秋戰國時期大謀略家的範蠡,更是深諳此道。他以戰略家的眼光,認為陶地為“天下之中,諸侯四通”,是理想的貨物貿易之地。遂選陶地為營銷點,果然,十九年間他三致千金,成為世賈,“陶朱公”的美稱也由此而飲譽古今,留名青史。《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載,秦國滅了趙國以後,實行了移民政策,當時許多人賄賂官吏,不願搬遷,要求留在原地,唯獨富商卓氏要求遷往較遠的“紋山之下”,他看中那裏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民風淳厚,居民熱衷於買賣,商業易於發展。幾年後,卓氏成了遠近聞名的世富。這種“不惟任時,且惟擇地”的觀念已為後世商人所接受。“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的江蘇揚州,地處南北要衝,交通發達,水運便利,貨往頻繁。其地膏沃,有茶、鹽、絲、帛之利,眾多商人紛至遝來,一時商賈雲集,秦商、晉商在這裏定居經營。有名的徽商也就是從這裏開始起步,稱雄江湖。
二、時賤而買,時貴而賣
範蠡和商祖白圭認為,“時賤而買,雖貴已賤;時貴而賣,雖賤已貴。”強調商人要善於捕捉商機,把握時機,不失時機地買進賣出。商業的利潤源於買賣的差價。一旦發現買賣的時機一到,則要“趨時若猛獸鷙鳥之發”,當機立斷。魏文侯時,國人注重農耕,而白圭卻樂於觀時機的變化。糧食豐收時他買進穀物,賣出絲漆。待蠶絲上市時他就大量收購蠶絲,售出糧食。他曾說:“我做買賣,就像伊尹和薑太公那樣有計謀,如孫臏和吳起那樣善於判斷,還能像商鞅執法那樣說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隨機應變,其勇敢不能當機立斷,其仁愛不能恰當地取舍,其倔強不能堅持原則。所以,這種人跟我學經營之道,我也不會教他的。”這段話,把他掌握賤買貴賣時機的“時斷”與“智斷”闡述得淋漓盡致。白圭的經商原則和經驗,都被後世商人所稱道。他憑著自己的這套經營謀略,精心經營,以至家累千金。
?
三、見端知未,預測生財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為雪亡國之恥,終日臥薪嚐膽,勵精圖治,當得知吳國大旱,遂大量收購吳國糧食。第二年,吳國糧食奇缺,民不聊生,饑民食不裹腹,怨聲載道,越國趁機起兵滅了吳國。苦心人,天不負。越王終成霸業,躋身“春秋五霸”之列。這裏越王勾踐作的是一樁大買賣,他發的財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個國家和稱雄天下的霸業。是商賈之道在政治上運用的成功典範。《夷堅誌》載,宋朝年間,有一次臨安城失火,“殃及魚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鋪也隨之起火,但是他沒有去救火,而是帶上銀兩,網羅人力出城采購竹木磚瓦、蘆葦椽桷等建築材料。火災過後,百廢待興,市場上建房材料熱銷缺貨,此時,裴氏商人趨機大發其財,賺的錢數十倍於店鋪所值之錢,同時也滿足了市場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窺豹,略見一斑”,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判斷力是經商者財富永不幹涸的源泉,也是經商者必備的能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