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朝堂深似海(2 / 3)

忍不住賀六渾問道:“小婿再問一句,嶽父大人對長樂王怎麼看?”說罷很認真的看著真定候,崔蒿也停了下來。

“我知道長樂王對你非常賞識。這個王爺口碑不錯,心底也善。身邊也有很多人支持,覺得他是中興之主。一段時間沒有太子之前,很多人都以為非他莫屬。可是,我覺得他還是文氣了,少了點殺伐果斷。而且沒有軍中支撐,這是最大變數了。”

崔蒿跟了一句:“爾朱榮侯爺是支持長樂王 的。”

“爾朱榮,哈哈哈,我接觸過。以前在宮殿當差,還一起喝過酒。憑我的判斷,爾朱榮這個人的確有才華,那是千裏挑一的人物。但是眼高過頂,剛愎自用,文氣的長樂王哪裏是他的對手?”真定候搖搖頭說道:“利字當頭姑且能合一,之後就難了。長樂王怎麼可能壓得住爾朱榮?”

一番話說的賀六渾與崔蒿麵麵相覷。

真定候談心正濃,酒意上湧,繼續說道:“宣武帝在,很多矛盾都被壓製。一旦主幼臣強,外戚當道,寵宦得行,那這個朝廷就完蛋了。加上現在叛亂四起,稍微有點遠見的都要自謀打算了。女婿啊,說不得哪一天,我們一家都要投靠你了。“

賀六渾現在才知道那句話,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個真定候那就是一部字典,把所有人的內耗、關係都寫進去了。

趕緊請教吧。

崔蒿也聽得入神,繼續問道:“侯爺,那如果皇帝大行,可能怎麼變動?”

“那你趕緊回到武川鎮去。”真定候雖然酒意大了,但是說話依舊非常清晰。

“為什麼這麼說?”賀六渾問道。說實話,他對於大勢方向是有思考,但是朝堂裏的布局是很難懂的。就像一個地委書記,能知道中央的人事安排嗎?就算有些關係,也畢竟離開中樞機構遠。

“皇帝大行之後,定然是高皇後臨朝執政。高肇更加烜赫一時,你不走怎麼行?“真定候正色道。

“那豈不是我等以後更是難熬。還有,那長樂王呢?胡貴妃呢?”崔蒿有點緊張。

“偌大的朝廷,就靠高皇後和高肇能把控嗎?他們完全沒有根基,而且勢單力薄。而感到勢單力薄,掌控不住大局。如何才能使宗室、大臣不搗亂,就會采取了姑息的辦法,用小恩小惠來收買人心。 大臣有爭,不分曲直的和稀泥。對宗戚勳貴之家,示以親近,聯絡感情。如果不是太笨的話,肯定要用原來的宗室平衡局麵,所以素有賢名的長樂王估計會出來參與朝政。但是女人執政,對於經國遠圖則無所作為, 政治肯定會敗壞不堪。”真定候分析的很到位。

賀六渾接著說下去:“而且他們沒有軍隊勢力,所以肯定不會大動軍隊的格局,保持原狀。特別是現在叛亂四起,他們肯定最希望能夠鎮壓下叛亂,才能保持朝廷穩定。加上我這邊有長樂王和爾朱侯爺,估計沒有問題。但是久了,就不知道了。”

真定候點點頭說道:“最麻煩的就是胡貴妃了,她的身份最尷尬。凶多吉少啊。”

崔蒿忍不住也說道:“那她最壞的結局,肯定就是莫名其妙的暴斃,這樣太子就完全在高皇後的手裏了。”

賀六渾打了個寒磣,說道:“會是這樣嗎?”其實自己也知道白問,肯定是這樣了。女人之間的鬥爭肯定是跟殘酷,甚至比男人更血腥。 呂後給予戚夫人進行肉體上的摧殘。她下令將戚夫人的手腳全部砍掉,挖去眼睛、熏聾耳朵、灌下啞藥,然後丟進糞池裏。

如果真的是胡貴妃這樣,賀六渾是絕對不會原諒自己的。現在腦子裏飛轉,怎麼辦?

真定候不知道賀六渾的腦子裏想什麼,繼續說:“你們還少算了一個人,那就是元乂。字伯俊,本名夜叉。(史書叫元叉)這個人握有軍權,而且素有不端,誌大才疏。元乂本是元懌屬下,但他仗著自己是前太後的妹夫,行為多有不端,常被正直的元懌“裁之以法”,便由此心生怨恨。宦官劉騰曾救過前太後,也是權傾朝野的人物,他為弟弟跑官,在元懌那兒沒有通過,因此也恨元懌。於是,他們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像當年高肇害彭城王元勰那樣,找人向皇帝誣告元懌謀反。所以現在清河王元懌還在牢裏,盡管所有人都知道是被汙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