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第一個是油膩,世紀初的研究發現可能存在一種稱為CD36感受器的味覺感受器,其能對脂肪產生反應,更具體的說是脂肪酸。這種感受器在家鼠中被發現,也很可能存在於其它的哺乳類動物。在實驗中,存在某種阻礙該感受器發揮作用的基因缺陷的家鼠,對於含脂肪酸的食物不像普通家鼠那樣特別青睞,並且在進食脂肪或油的時候,其消化係統無法應激產生胃酸等消化液。這一發現對更好的理解對油類食物的各種行為提供了更好的理解,盡管還需要更多的實驗來證實CD36感受器和識別脂肪之間的關係。

第二個鈣味,基因學家在老鼠舌頭上發現了一種CaSR鈣感受器,這個感受器在消化道、腎髒以及大腦中被發現。和甜味感受器T1R3一樣,CaSR感受器可以將鈣檢出並認為是一種味道。雖然人和老鼠的基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但人類身上是否也存在這種現象仍然是未知的。

第三個澀味,某些食物,如含有單寧或草酸鈣的未熟水果,會在口腔粘膜或者牙齒上引起一種微苦或者粗糙的感覺。有類似味道的食品還包括茶、紅酒、餡餅菜、生柿子以及生香蕉。

在英文中這類感覺有很多種說法,例如幹(dry)、糙(rough)、躁(harsh,用於評論酒)、酸澀(tart)、略酸(rubbery)、辣(hard)和收斂的(styptic)。韓文??(tteolda),日文渋い(shibui),泰文???(fard),馬來文kelat,菲律賓文pakla,波蘭文cierpki,以及俄文вяжущий(vyazhuschiy)或者терпкий(terpky)都是指澀。尼泊爾文當中的Kokkaunu指的是幹澀或者辛辣的,這個詞可能是從芋頭在當地的發音發展而來——芋頭是一種植物的根部,其中富含草酸鈣。在印度的傳統中,這是6種基本味道的其中一種(甜、酸、鹹、苦、辣和澀),而日本文化中的第六種味道是鮮。

第四個金屬味,大部分人都知道這是什麼味道,例如二價銅離子以及硫酸鐵等。或者以日常的場景說,口腔因某種情況下出血的時候,或者把單塊鐵質硬幣放在舌頭上,都會嚐到。這時候不僅僅是味覺在發揮作用,同時嗅覺感受器也在發揮作用Guth和Grosch。這種能力並非為了讓人們去品嚐真正的金屬,而是因為血液中含有鐵離子,某些生物的血淋巴則以銅離子來替代鐵離子的氧氣運輸功能,擁有這種能力能讓肉食動物分辨獵物位置,或者讓捕食動物熱衷於含血的新鮮肉類食物。

金屬味很多人都知道,但是生物學家不太願意將其歸類為一種基本的味道。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通常和人們日常吞食的食物沒有什麼關係。而支持者則對此提出抗議,認為人們確實可以輕易分辨出這種味道,因此金屬味應該被認為是一種通過化學感受器獲知的基本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