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下遊的黃金古鎮
築夢龍江
盛夏時節,走進太平溝,青山綠水環抱著一個美麗村莊,這裏青山連綿起伏,山野清風沁人心脾,清澈溪水潺潺而流,棟棟古樸木屋掩映在青山綠水間。山巒激蕩、江水奔騰,這是一個正致力於展翅翱翔的山村、一個以美麗宜居村莊為目標,借山水生態風光,濃墨重彩打造了一個現代版的“世外桃源”。太平溝村位於蘿北縣鳳翔鎮以北90公裏處,黑龍江西側,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全村規劃區域麵積110公頃,共有283戶,689人,其中勞動力488人。現有耕地163公頃,農民人均純收入1.06萬元。
在開發浪潮中實現華麗轉身
太平溝村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這裏美麗的山水風光。一年四季分明,景色不同,各有千秋。春天,開江之際,景色奇麗壯觀;夏天,長空如洗,兩岸青山如黛,蝶舞禽鳴;秋天,層林盡染,別有神韻;冬天,冰雪世界,素雅晶瑩。區域內旖旎險秀,山夾水,水銜山,大峽套小峽,峽中還有峽,素有“龍江三峽”之稱,成為黑龍江旅遊風景線上一道壯觀、綺麗、獨特的山水畫廊。厚重的曆史文化底蘊,更是讓這裏古韻流芳。從清朝晚期太平溝第一次采金潮起,到上世紀90年代“封山育林”停止采金,百年間,黃金在這片大地上盡情地揮灑著它的“魔力”。
為將這些優勢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成為帶動蘿北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蘿北縣立足長遠,結合小城鎮建設,聘請知名設計公司,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了太平溝黃金古鎮,將太平溝村和太平溝林場以及黃金古鎮景區建設進行通盤謀劃,打破行政區劃、利益分割的壁壘,整合區域內各類資源,構建功能完善、產業互補、布局合理的建設規劃體係,舉全縣之力打造北方旅遊名鎮,實施了一係列旅遊開發工程。投資3000餘萬元完成了興龍峽穀、魚王廟、興東道台府、夾信子島、望雲峰、七寶樹等諸多景點的建設與改造,更為太平溝增添了新的亮點。深入挖掘曆史文化以及特色旅遊資源,展示太平溝從公元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後期前後近250年的采金發展曆程的黃金古鎮旅遊景區,已經具備了特色曆史文化展示、餐飲住宿、休閑娛樂、淘金體驗、文化演出、影視拍攝等多項功能。
經過幾年的發展這裏已變成了文娛設施完備、街道整潔幹淨、處處天藍水碧的生態文明村。每年都有大批的遊客慕名來到這裏觀光旅遊,流連忘返,有效地帶動了全縣旅遊業的快速發展。每年到太平溝休閑、旅遊、度假人數近7萬人次,創經濟效益300多萬元。旅遊產業逐漸成為太平溝的重要經濟支柱。
挖掘潛力錦上再添花
隨著太平溝黃金古鎮的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太平溝村充分發揮生態環境、曆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等優勢,不斷挖掘內在潛力,緊緊圍繞“打造成以旅遊業、特色種養殖業為主,集觀光旅遊、休閑娛樂、餐飲服務於一體的五星級北方沿江新農村”發展思路,在旅遊服務,林果采摘園、五味子種植園、特色養殖、農家樂等方麵做好文章。
按照黃金古鎮建築風格,籌資入股20萬元,建成了兩個農家樂項目,讓遊客享受“觀農家景、住農家院、吃農家飯、睡農家炕”的農村生活。投資60萬元建成了占地3公頃林果采摘園,不僅滿足了旅遊區的蔬菜瓜果供應,同時還為遊客提供了采摘體驗,形成了集觀賞、遊樂、勞作、品嚐、購買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生態農業觀光園。
在旅遊開發的浪潮中,太平溝村實現了華麗轉身。全村的產業結構得到了優化調整,農家樂、旅遊紀念品加工等旅遊服務行業隨之快速發展起來,吸納了大量勞動力,極大地增加了村民就業機會。太平溝村地處山區,植被茂密,山珍產品資源豐富。盛產榛子、鬆子、蘑菇、木耳、猴頭、椴樹蜜等林產品。遊客對這些純天然綠色山珍產品非常認可,每年旅遊旺季時候,這些山珍產品都十分緊俏供不應求。麵對越來越大的需求量,太平溝村抓住商機,積極探索人工培育發展之路,解決供需矛盾。同時,在鄉政府的引導與扶持下,根據當地氣候環境特點,村裏一些有經濟頭腦的村民開始探索特色種養殖,並與周邊村屯的種養殖能手聯合,形成抱團發展之勢。如今太平溝村的黑木耳、林下參、五味子、山地雞等特色產業項目均得到了較快發展,為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