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探討(2 / 3)

二、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必須充分發揮青少年的主體性作用

所謂主體性,即指人作為社會活動主體的本質屬性,具有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等基本特點。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青少年的主體性作用,就是要在價值觀教育中充分調動青少年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教育過程,從而提高教育效果。

堅持受教育者(青少年)的主體性具有其理論依據和現實必然性。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重要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人的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是主體內在的思想矛盾運動轉化的結果,這是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規律之一。原有的價值觀念向新的價值觀念轉化,必然要求主體本身產生思想矛盾運動,這就要求青少年必須充分發揮其主體性,提高對新的價值觀的認知,並內化為自己的價值體係,從而成為新的價值觀的自覺踐行者。可以說,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教育者的言傳身教雖是重要的外因,但這一外因在青少年身上是否起作用、起多大作用,並不是取決於教育者,而是取決於青少年在價值觀構建過程中的參與度,這種參與度與青少年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成正比關係。過去,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隻把青少年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忽視了教育對象作為人的本質特征,因而在教育中經常采取“填鴨式”或是“命令式”的教學方式。青少年處於價值觀初步形成階段,自主意識逐漸增強,他們對於教育內容尤其是價值觀的接受和認同,很大程度上基於自身認知體驗和情感係統。“填鴨式”、“命令式”的灌輸方法,無疑抑製了青少年的主體性,與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特點相悖。他們處於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關鍵階段,自主意識逐漸增強,還有一定的抗拒情緒,他們不喜歡死氣沉沉的說教,喜歡新鮮刺激的活動,因此,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日漸顯示出其弊端,這也迫切要求教育者高度重視青少年的主體地位。

發揮青少年的主體性要求教育者樹立雙主體教學觀念,即將教師作為主體的導向作用與學生作為主體的參與過程緊密結合,並注意雙向互動,以增強價值觀教育的效果。一是要重視青少年的差異性。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原則。朱熹對此推崇備至:“聖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4]P362古代羅馬著名教育家昆體良也認為,好的教育者應該“善於精細地觀察學生能力的差異,弄清每個學生的天性的特殊傾向”。[5]P87在多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背景下,青少年的思想認識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教育者必須針對這些特點、製定相應的價值觀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才能極大地激發他們價值觀學習的主動性。二是要讓青少年在教育活動中享有平等的人格尊嚴。“雙主體說”改變了過去傳統的非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和以“填鴨式”為標誌的單子式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旨在建立民主平等開放的教育環境,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生活以及教育活動中視青少年為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係,讓青少年學生在和諧的校園中愉悅地學習,不斷提高思想道德修養。三是要關注青少年的情緒體驗。價值觀的形成過程是知、情、信、意、行的有機統一,情緒反應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要知道,道德準則,隻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隻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6]P339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與認知的最大不同在於,學生在道德知識接受過程中產生的情緒體驗,直接反映了這些道德知識對學生所具有的主觀意義,而且更加具有內在性和直接性,從而比認知更能影響學生對道德知識接受與否的態度。隻有引發青少年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心真正的情感共鳴,才會激發他們學習的內在動機,並最終轉化為踐行價值觀的自覺行動,情感體驗是認知轉化為行動過程中的“催化劑”,教育者必須做到“動之以情”。

三、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必須努力發揮教育介體的橋梁作用

教育介體,即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用來影響受教育者的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規範以及把這些規範傳授給受教育者的各種活動方式和手段。沒有教育介體,思想政治教育就會成為無米之炊,無本之木,它是聯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橋梁和紐帶。完善教育介體,有利於更好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