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恩格斯反自然疆界論思想及邊疆安全意義(2 / 3)

二、軍事上的疆界安全靠能戰方能止戰的積極防禦

恩格斯不僅指出了自然疆界論的軍事侵略性,還指出了在軍事上,最有效的防禦是具有進行積極防禦的攻勢能力。

(一)最有效的疆界防禦是具有積極防禦能力

恩格斯認為完全憑借所謂自然的疆界並不能確保勝利,那麼用什麼來確保勝利呢?他指出:“即使德國總的說來注定要利用反擊來進行防禦,最有效的防禦仍然是以攻勢來進行的積極防禦。”[5]p127也就是說,恩格斯認為,軍事上最有效的疆界防禦手段不是搶占自然的疆界,而是具有積極防禦的能力。他又以法國為例說:“自從巴黎要塞築成以後,法國就不再需要以萊茵河為疆界了。就像德國在意大利一樣,法國將首先以進攻來防守自己的北部疆界。鐵路網的分布說明,這個問題正應當這樣來理解。如果進攻被打退,法軍可以堅守在瓦瑟河和安訥河之間;敵人繼續前進就會失去任何意義,因為對於攻打巴黎來說,由比利時攻入的軍隊本身將過於薄弱。法國的北方軍團可配置在安訥河後,保證與巴黎的交通線,靜待其他軍團的到來,在最壞的場合,也可在馬爾納河後,左翼以巴黎為依托,占領側方陣地進行積極防禦。”

恩格斯並沒有因強調攻勢力量而忽略戰略要點的重要性。阿富汗西部的赫拉特,曆史上屬於中亞帖木兒帝國南部重鎮。恩格斯曾指出:“赫拉特在強國的手裏是可以用來控製伊朗和土爾克斯坦,即波斯和奧克蘇斯河北麵地區的一個據點。誰占有赫拉特,誰就充分握有中央陣地的全部優勢”[6]p133。換句話說,弱勢一方擁有這個要點,對於維護疆界安全也是至關重要的。再結合恩格斯對法國巴黎要塞的闡述可以看出,無論強國還是弱國,維護疆界安全不需要通過侵略占領境外的自然疆界,但要重視建設境內的戰略要點,以此作為積極防禦的依托。

總之,維護疆界安全要求實行積極防禦戰略,實行積極防禦戰略一是要有相應的有能力采取攻勢手段的軍事力量,一是要建設境內的戰略要點。

(二)實施積極防禦要做到能戰方能止戰

進行積極防禦需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為支撐,恩格斯認為,這樣的軍事力量應該是善於進攻的軍事力量。他說:“我們最成功的會戰是進攻的會戰;如果說德國兵士還有不及法國兵士的地方,那就是德國兵士還不善於為了防禦的目的而堅守村莊和房屋;至於在進攻中,他們證明自己完全不亞於法軍,並且多次地證明了這點。”[5]p126

習近平繼承和發展了恩格斯的思想,認為雖然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防禦性戰略,但能戰方能止戰。

習近平強調指出,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通過這些聲明,讓企圖侵犯中國的勢力看到了中國的底線和決心,不敢貿然損害中國的核心利益,維持了穩定的周邊局勢。

習近平指出:“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沒有軍事實力的敢戰是不足以維持和平的,習近平特別強調要通過自己軍事力量的發展來維護和促進和平。他說:“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絕不是輕輕鬆鬆、順順當當就能實現的,我們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麵臨的外部風險就會越多。這是我國由大向強發展進程中無法回避的挑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繞不過的門檻。國防和軍隊建設是國家安全的堅強後盾。沒有一個鞏固的國防,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和平發展就沒有保障。”[7]p5-6

毛澤東曾經斷言:“你準備不好,敵人就來了;你準備好了,敵人反而不敢來。”[8]p6信息化戰爭是速戰速決的戰爭,因此能戰還要備戰,否則軍事實力再強大但平戰轉換遲緩,也難以遏製戰爭。習近平指出:“我們不希望打仗,但隻有我們有準備、有強大軍事力量、有打贏能力,才能從戰略上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達到‘以武止戈’的目的。要把日常戰備工作提到戰略高度,堅持平戰一體,抓住平戰轉換這個樞紐,提高快速反應能力。”[7]p41

提高積極防禦的能力,還需要鞏固境內的戰略要點作為依托。例如,阿克賽欽地區對於中國在中亞地區的邊疆安全就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阿克賽欽地區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地緣戰略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東起界山大阪,南達空喀山口,西至喀喇昆侖山口,北達大紅柳灘,是一個半封閉性山間盆地,麵積約3.35萬平方公裏。……阿克賽欽盆地地勢平緩,有山口通往克什米爾地區,中國西南地區的大動脈新藏公路穿境而過。……曆史上,阿克賽欽是新疆南部地區與南亞往來的重要交通路徑,亦是從新疆到達西藏的重要通道。”[9]p25-27可見,阿克賽欽地區是維護中國西部疆界安全的重要依托和積極防禦的戰略要點。中印邊界戰爭以後,我們長期堅守和建設這一“中央陣地”,取得了維護疆界安全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