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下麵一群大臣的表情後,李世民能猜到這個肯定是皇子隻見互相攻訐,而上麵的證據對李承乾十分不利,所以此時的李世民已經打定主意要廢除太子了。
李世民想了想道:“太子失蹤半年多,尋找工作已經開展了很久,如今還毫無消息,但是國家根基尚不穩定,所以對於太子一事,諸位可以盡管發言。”聽到這個話的長孫無忌心裏咯噔一下,心道難道皇上下決心另立太子了,於是趕緊向皇帝啟奏。見到長孫無忌欲言,李世民說道:“無忌,你先看看這個。”說完就讓人呈了過去。長孫無忌看到上麵的東西,心裏是翻天覆地,他知道李承乾有些混賬,但是沒有想到這樣不可扶。看到上麵一條條不利於太子的言論。長孫無忌知道太子這次真的不能善了。此時他突然想太子先不要回來,等這個時期過了,至少還可以封王,這樣他也算對得起自己的那個妹妹。旁邊也有不少官員偷偷的瞟到上麵的內容,待傳開時時有人喜有人憂。
看到長孫無忌無可言論的樣子,李世民心裏也不好受,當初是自己力排眾議才讓承乾登上太子之位,如今要把他給廢除了,雖沒有人責怪自己,但是自己的臉上也不好看。但是作為天驕的太宗李世民為了大唐這個來之不易的江山天下,他必須做出對得起祖宗和天下百姓的舉動。
此刻下麵的臣子基本上都倒向了李治和李泰兩個人的陣營,隻有幾個和長孫有些交情的人還沒表現自己的立場,但是現在也是搖擺不定,不為自己也得為自己的家族做出考慮。
但是此時還是有幾個人,既不表現立場,也不發言的人。而這幾個人就是衛國公李靖,盧國公程咬金還有就是左威衛大將軍秦叔寶。這些人從皇室立太子之時起,就不偏向任何一個皇子,在他們的想法就是等太子做了皇帝的時候,自己也是兩不得罪,那個時候自己再宣布效忠。這樣可以不介入任何一派的爭鬥,免得引火燒身,對於這一點李世民可以說是舉雙手讚成。因為這些人雖然現在隻是參政,手裏軍權不多,但是影響力十分大,軍隊裏麵很多都是自己的門生,親戚,曾經的手下。所以這些人不參與是件好事。
此時由魏征為首的百官集體向皇帝上書道:“皇上,臣等以為太子近年來性格大變,所學東西也不夠,理事能力也下降不少,如今太子失蹤,為了穩固朝廷,不讓別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做出危害國家社稷的事。微臣鬥膽請皇上另立太子,以固我大唐江山。”說完就是跪倒,而後麵的眾多大臣也是齊身跪倒口呼:“請皇上另立太子。”李世民也無可奈何於是說道:“眾親平身。對於太子一事,諸位當以誰為新儲君為好?”此時的百官可以說是眾說紛紜,除了極少數支持先不忙立新儲君的人外,其他的基本上支持九皇子李治,三皇子李泰,還有就是長沙郡王李恪。
其實皇帝心裏比較喜歡李泰,但是李泰的一些形態太宗又不認同,甚至是反感,就像這次搬到太子的一事一樣。此時李世民問道:“諸位當推舉誰為新的儲君?”這個時候沒想到先是長沙郡王李恪先道:“父皇,兒臣以為當推薦四弟李泰為新的儲君。四弟府上有不少文人老師,這幾年刻苦好學,深知為政,為人,為子,為民之道,所以兒臣認為四弟李泰為不二人選。”聽到李恪的一番話,眾大臣麵麵相覷,包括.魏征李泰等人也是一腦子疑問,不知道他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但是聽到李恪的話後,支持李恪的一拍馬上轉過去支持李泰了。如今以來就剩下二分天下。李泰和李治的兩派人在那各自推薦自己的主子。當然除了李靖深深的看了一眼李恪外,似乎已經看穿了他的心思一樣。其他人都在爭著為自己的努力效命。
其實現在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來,皇帝十分的痛恨黨派在朝廷存在。這個時候卻演的更加的激烈,相互攻訐的事,甚至還有揭對方短處的人或者事存在。